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生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其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影响。中国现代广告也不倒外,它明显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礼仪风俗和文学艺术观念等内涵,随时左右着国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当然也左右着广告的发展变化,而且还渗透于广告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之中。由传统文化内涵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所决定,它既可促进现代广告的发展,亦可对现代广告起阻碍作用,为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尽量减少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发挥它的促进作用,从而创作和发展具有民族品牌个性、形象清晰鲜明的本土化广告,并在此基础之上走“标准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绵亘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身份标识和力量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也是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3.
声音     
《经济纵横》2006,(6):8-8
“从文化角度讲,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基本上还是创始人文化,有什么样的创始人,公司就会是什么样,就会凝聚一批什么样类型,或者什么样风格的人。我觉得跨国公司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历史情况基本上也能证明我曾说的一番话,就是今天Yahoo在中国是什么样子,你基本上也可以想象,五年之后Google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相似文献   

4.
楚欣  文睿 《经济视角》2009,(1):62-64
文物考古事业是一项崇高的文化事业和社会科学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根据实物资料研究古代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伟大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爱国热情.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梁育民 《新经济》2006,(7):76-78
易经是我们祖先发明的,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今天,我们有必要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以易经思想为哲学基础,提高工商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心”的艺术,建立一套关于工商管理的“心”理论(但不是心理学).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式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体制改革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体制改革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它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机理上的相通及其与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契合促进了它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正处于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新旧体制转轨使中国有了对新的经济制度变革理论的强烈需要。新制度经济学适应了这种需求,对中国体制改革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相通之处,这有利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理论的衔接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契合,既有利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传播,也有利于中国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7,21(6):F0002-F0002
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东北三省政府联手打造的一次文化产业盛典,是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大展示,也是一个文化产业交流与项目合作的大平台。它正以东北人的豪迈与热情,以东北文化海纳百川的姿态,邀约各地文化产业,引爆文化热潮,打造一场气势磅礴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的逻辑主题是探索和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文化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文化。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没有先例可循。因此,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出现新的问题在所难免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它、重视它,要把它的发展当作重要课题进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种味道叫做中国。一个绝佳的比喻是,把中国文化隐喻为包子.内涵丰富而不张扬.把西方文化比喻为汉堡包.简单得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方 《新经济》2005,(3):32-41
一份体面而又收入较高的工作,中级轿车.高尚住宅小区或连体别墅.知名品牌用品.休闲旅游等,正成为中国新一代“知识青年”的追求目标.也是对于中国中产阶级最常见的描述。关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又或是中等收入阶层).无论你承不承认.肯定或者否定.这个群体已经出现在中国的社会中.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个群体正以自身的力量.意识形态影响着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20世纪后半叶.以欲望为核心的消费主义文化.变成后工业社会的加速器。在商业社会中.消费已不仅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过程.更是一种涉及到价值符号与象征的社会文化活动。消费不再以需要为基础.而是建立在无限的欲望之上,欲望根源于消费行为所蕴涵的意义.某人拥有愈多选择自由,以及能够自由运用的选择愈多.那么他在社会阶层里的位置便愈高.可以期待的公众尊重和自尊就愈多.并且更为接近“美好生活”的理想。消费者之所以越来越丰富地消费.不是出于吃喝拉撒住等生理上的渴望.而是通过消费在大众面前表现享乐的权利和荣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外来的消费主义文化影响着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而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引导主体。  相似文献   

12.
潘采夫 《商周刊》2012,(25):90-90
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刚刚公映而议论者众,就在于它的稀缺。在中国,讲述死人、灾荒、灾难不受有些人待见,不仅人祸不能说,天灾也不能乱说,这种必须唱赞歌不许说坏话的喜鹊文化,正是中国当代史云山雾罩看不清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倪瀚 《江南论坛》2008,(12):51-53
一、工业设计——现代科技与艺术、经济与文化的统一 1.工业设计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和核心。工业设计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灵魂,它不仅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也是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产品设计的优劣更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谢平 《资本市场》2009,(6):126-126
它是Google在中国望洋兴叹的本土企业。它是纳斯达克的“中国奇迹”。一家从中关村起步的小公司.用10年时间,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界的巨人。  相似文献   

15.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年代末,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出现了五次大分化。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是在不断的分化中实现自己的繁荣发展,同时它也因这分化而埋藏着自己的危机。1949年以后中国学术文化的悲剧性分裂就是这种危机的延续结果。只能用学术文化的手段解决学术文化问题,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最最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王桂花,张银光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状况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人口文化教育构成特点是低文化层次的人口比重极大,而高层次人口比重却极小,呈“金字塔”型。我国人口总体文化构成很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中韩建交13年,经贸关系飞速发展,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3亿美元,到2005年就突破了1000亿美元。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韩国则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国。同时双方还各是对方第二大的商品进口国。据韩国报纸报道,2005年,韩国对中国出口620亿美元,韩国商品占中国进口市场的11.7%,仅次于占中国进口市场15.2%的日本。同年,中国向韩国出口了386亿美元。中国商品占韩国进口市场份额也是连年上升:2000年是8%;2001年是9.4%;2002年是11.4%;2003年是12.3%;2004年是13.2%,超过了美国,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韩国第二大进口国。我们已经习惯了我国市场上的韩国现代汽车、三星anycall手机、LG家电,乃至铺天盖地的“韩流”文化产品。其实,“中国制造”的产品在韩国同样有不小市场。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特定时空同伯社会民族文化中,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因此也必然受到现代吵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深远影响。所以,现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难以避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如何辨证地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本文给出了一个较为实际的分析答案。  相似文献   

19.
王降汾 《经济论坛》2002,(7):32-32,38
一、企业竞争将进入文化主导时代 1.企业竟争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文化力的较量上。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竟争的核心元素,国外大公司大多具有成熟的企业文化,它们通过企业文化理念来占领国内市场,让消费者在认同其企业文化理念的同时,也认同了其产品。当世界500强之一的宝洁公司13年前步入中国时,面对的是一片陌生的土地。而今,它的产品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自1993年起,宝洁公司就一直高居全国轻工业纳税大户的榜首,公司内中国员工已经超过了95%。宝洁公司成功地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中国本地化经营中,使它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及人民的选择,二者具有内在且深度的融合点。马克思主义要契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也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理论指导,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两者的相通性共促融和发展,互利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