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民创业既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民创业是全民创业的重心.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农民创业者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民创业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飞 《农业经济》2012,(6):70-7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是关系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农民的政治权益由于农村农民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不高、参政意识薄弱、农村基层制度不够完善、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等原因而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基于此,对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手段来保障农民政治权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诱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大为提高 ,农民通过投票、选举、申诉、检举等方式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力 ,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中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一面 ,那就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的出现 ,如行贿、越级上访、暴力对抗、冲击基层政府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指采取不符合国家宪法、法律、规章、政策、条例等所规定的制度和程序 ,而进行的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  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不仅会影响我国基层政权职能的正常有效的发挥 ,而且会影…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一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规模生产的要求不适应;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标准、监测体系建设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适应;三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与劳动力分流的需求不适应;四是粗放经营与对农产品的优质要求不适应;五是农产品生产与农业市场化的要求不适应;六是产业结构与区域化种植的要求不适应;七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与产业化的需求不适应;八是土地使用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不适应。近期内增加农民收入,一应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方面有新突破;二应在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方面有新突破;三应在增加投入、强化服务方面有新突破;四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农民组织发展对提高乡村治理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民组织面临体制、技术、资金三重制约,部分原因在于政府服务职能缺位和农村管理体制障碍,部分原因在于基层人才体系建设缺乏效果与弹性.应当考虑从理顺农民组织、村两委与基层政府间关系,建立农事一体化服务平台、跨区域农民合作平台、分类管理的人才储备制度、简单便捷的快速融资平台入手,推动农民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山东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和四川省5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资本禀赋对农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行为呈现出参与程度低且地域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域因素的基础上,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均显著地正向影响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社会资本的影响则较为复杂:在特定性社会资本中,具有党员身份和村干部经历的农民,其社会治理参与程度更高;与村干部接触的频率越高、经常接触的村干部人数越多,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程度越高;而作为共通性社会资本,普遍信任较强,农民的其社会治理参与程度反而更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类浙江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参与动机、参与方式等调查,发现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越浓厚、参与能力越强。专业合作社能够成为未来我国农民制度化参与政治的有效组织载体,积极引导其政治参与行为有利于农村稳定。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参与是提高土地整理规划合理性、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我国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体现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管理、项目影响评估等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结果对决策影响低,缺乏相关组织机构,以及沟通中和保障措施上存在的问题等.改进的对策是:编制详细的公众参与方案,成立公众参与代表会,构建公众参与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并培育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激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9.
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的一些县市,地方政府开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而强制要求农民参加,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本文从目前农民集中居住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到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毁林犯罪的规律、特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毁林犯罪的规律、特点加以研究,并针对其规律、特点提出行之有铲的对策,以遏制和预防毁林犯罪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农药使用状况十分不堪,对农村生态环境及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究其根源,农药管理体系不健全,生物农药发展滞后及农民的低物质文化水平是主要原因;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从这3方面着手,逐步完善农药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6年对黑龙江、安徽、山东、四川、陕西5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就农民对"不得调地"政策的态度和村庄的土地调整决策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反对承包期内"不得调地"政策的农户占16.4%,反对"不得调地"政策长久不变的农户占39.3%,意味着二轮承包到期后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极为强烈;2011~2016年,约16%的农户经历过土地调整,其土地调整次数平均为1.36次,明显低于已有相关文献提及的2010年前的水平;受"不得调地"政策负面影响的家庭人口越多,"不得调地"政策的受支持程度越低,说明家庭人口变动是影响农民对"不得调地"政策态度的主要因素;农民对承包期内"不得调地"政策的态度对村庄的土地调整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持反对态度的农民越多,村庄土地调整的概率和频率越高,反之,村庄土地调整的概率和频率越低,意味着村庄内部土地调整的呼声是村庄土地调整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考虑到受"不得调地"政策影响的农村人口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预见,二轮承包到期后要求进行土地调整的压力会很大,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框架内,实现长久"不得调地"的政策目标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3.
对于农地市场对土地使用权配置的影响 ,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小农场比以雇佣劳动力为主的大农场更有效率 ,因此 ,农地市场不会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 ,反而能够导致土地使用权的分散 ,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户能够通过农地市场得到土地。德国私有农地市场交易的结果造成了土地的零分碎割 ,其不经济的情况比俄国村社制度下土地多次重分造成的份地细碎化还要严重 (秦晖 ,2 0 0 2 )。另一种观点认为 ,农地市场会促进地权的集中 ,导致无地贫民的出现 ,从而降低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黄佶 ,2 0 0 2 )。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4.
从"三农"问题视角解读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稀缺资源,紧张的人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前提;当前我国最主要的耕地问题是耕地快速非农化,其根本原因来自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压力,政策和决策的失误、地方利益的驱动和管理力度不够,从加强耕地国情教育、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与耕地保护相配套的政策激励和经济约束机制、规范耕地管制行为等角度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1999—2010年中国17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的土地调整、农户的调地意愿及其对未来地权稳定性的预期和信心。研究方法:描述分析,列联分析。研究结果:(1)二轮承包后,实际土地调整明显减少,近期则由于征地和土地整理等原因导致土地调整开始增多。(2)支持不得调整土地政策的农户比例显著高于反对的比例,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正式文件的发放有助于增强农户未来地权稳定性的信心。(3)土地调整的省市差异显著,而且平原地区调地多,丘陵和山区调地少。研究结论:中央政策对稳定农户地权稳定性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得到多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央政策应进一步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9年全国十个省份千户农民的调查数据,利用分步Logistic回归技术分析农民的养老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交互分析考察农民的制度需求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农民对养老问题并没有表现出普遍的担心,养老风险不是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经济保障依然是农民首要担心的养老问题,非经济保障问题并不非常突出,但应给予关注;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家庭存款数、农户类型、职业类型、所在区位和是否试行新农保10个变量对农民养老风险及其形式有显著的影响;农民对养老的制度安排表现出明确的需求且地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决策因子,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l,ogistic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普遍偏低,且从纯农业户到非农业户意愿逐渐减弱;(2)兼业程度由低到高,宅基地流转决策因子沿生存—经济—社会方向转移,纯农业型为生存理性,农业主导型为生存与经济理性,农工兼具型为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以社会理性为主导;(3)农户普遍倾向"以房换房"的置换流转方式,其次是"以房换钱"为入股的流转方式,出售、抵押、出租等方式较少。研究结论:宅基地流转决策中不同类型农户对生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注不同,但总体上保障性心理大于经济利益,这也是宅基地流转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labor response of rural households participating in 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 in China, the largest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rogra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Using a panel data set that w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we find that the participating households are increasingly shifting their labor endowment from on-farm work to the off-farm labor market. However, the effects vary depending on the initial level of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view that one reason why the participants are more likely to find off-farm employment is because the program is relaxing households' liquidity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深入挖掘农地依赖性、农地处置方式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意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自由选择市民化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农地资源禀赋、农地功能认知、农地产权安全性、农地产权认知及农地流转服务均通过影响农地处置方式间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决策产生影响,其中农地产权安全性还会直接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决策;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过程中更倾向于以农地转出方式处置农地,农地产权认知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意愿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为缓解农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束缚,政府须加速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实施,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及其配套制度体系,构建有效的农地退出机制并设置农户农地退出门槛。  相似文献   

20.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近年来东北三省的煤炭资源供给小于需求,并且缺口不断加大,按照东北三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采用万元GDP能耗法预测“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的煤炭资源供需将趋于缓和,但是增加煤炭产量和减少消费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