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河北省卫生厅决定,在全省实行异地同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统一补偿办法,允许参合农民自主选择就近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参合农民到邻近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回本县(市、区)经办机构报销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湖南省D县的调查,在对D县新农合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D县新农合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具体优化路径。研究发现,D县新农合农民参合率逐年上升,制度保障性不断增强,农民就医选择权不断扩大,运行管理日趋严格;但仍存在农民受益水平低、实际保障基准有限、实际享受的优质医疗资源少以及农民受惠水平不均等关键问题;缺乏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农民医疗费用分担能力弱、医生道德风险制约新农合发展以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以致资源配置失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最大限度发挥新农合对缓解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作用,应从理顺贫困群体医保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医疗费用分担能力、严格医生考核制度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四方面优化现有新农合,以促进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辽宁省4个县的农民为对象,从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的角度出发讨论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性,并采用概率单位模型(Probit)对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主要受报销比例、封顶线等给付水平的影响;此外,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以及报销手续的繁杂程度也是影响农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合理确定报销比例与起付线,简化报销手续,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直到了重要作用,原来筹资水平低、报销水平低,报销手续复杂,定点医疗机构监管难等问题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管理成本高,管理机构体制不畅,"参合"政策的自愿性与实际"参合"的半强制性的矛盾等依然存在。解决"新农合"制度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的终极目标迈进。为此,要继续深化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起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和门诊小病的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5.
横县利用免费健康体检进村屯活动帮助参合农民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据了解,自2006年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该县已有88万多名农民参合。为解决医疗机构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问题,该县决定组织县级医疗单位及各乡镇的卫生院医生,深入村屯延伸新农合的服务内容,给参合农民实施免费健康体检(包括物理检查、腹部B超、心电网、胸部透视、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等项目,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作通讯》2011,(8):64-64
日前,山东已提出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调整意见,在全省第一次统一划定了各项最低补偿标准,参合农民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其中,乡、县、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85%、55%、45%,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不低于8万元。  相似文献   

7.
"这可真方便.出院就有钱报销了."2012年11月30日上午,湘雅医院新农合即时结算窗口前,来自湖南省江永县的朱先生正在办理结算.2012年11月21日,他的亲友因输卵管卵巢脓肿住院,住院总费用10349.61元,其中3283.16元由新农合报销. 2012年11月30日上午,湖南省新农合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工作启动仪式在省卫生厅举行.这意味着全省参合农民今后在湘雅医院等23家省级定点医院就医,都可像朱先生一样,支付个人自负费用后即可出院了.  相似文献   

8.
医疗保障是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以2019年安徽省蚌埠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从制度设计、管理水平、就医过程3个维度对我国新农合政策绩效进行测评。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层面,制度设计对农民参合满意度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农民的理解能力不足,导致新农合政策与群众的信息不对称。针对研究结果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参考意见,以期新农合政策能够更好地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进着手,对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模式进行了考察,从参合率、人均筹资水平、住院受益率、报销封顶线等主要运行绩效指标对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绩效进行重点考察,以新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从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增强新农合对农民的保障能力、加强各级组织机构的协调与配合、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衔接工作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何淼 《山西农经》2020,(8):43-43,45
以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参合农民为调查主体,了解地区新农合实施现状及遇到的问题,以及直接受益者对该制度的看法和评价。采用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分析影响参合农民对新农合满意度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新农合制度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1203个农户样本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排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与非试点县农户利用卫生资源绩效的选择性偏倚与混杂偏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农村卫生资源利用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农合提高了门诊服务利用效率且改善了服务公平性,但没有明显改变农民的医疗住院服务利用水平与公平性,这与制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结构,但基层医疗机构落后削弱了新农合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中的城乡与区域分割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仍延续了中国长期以来"城乡两个区域、城乡居民两个群体"的政策思路,导致了这一制度体系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这一制度设计越来越难以适应人口流动、城镇化乃至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情况,存在一系列缺陷。进而探讨了可能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模式缺陷、筹资模式、制度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等方面,部分研究结论已经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但部分研究视角已经与实践脱节,出现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式而忽视制度目标实现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标实现、制度运行的工作网络、农户疾病风险识别与医疗资源配置、基于医疗服务供方的医疗费用控制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四个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进行入户调查,利用未定权益估值法,采用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出了影响农民对新农合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测算了两种不同的新农合补偿方案下农民的支付意愿值,为我国分步骤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和筹资层次、实现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浙江省4个林区县194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化和熵值法得出林农的生计资本值,并采用两阶段选择模型实证分析生计资本对大病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农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对丰裕;物质资本对林农是否遭遇大病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大病风险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的负影响。因此,林农家庭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家庭健康劳动力的数量;要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普及医疗卫生知识;要完善林区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基础交通建设,提升林农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提升有助于补充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CHARLS)2018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ISM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提升的主导因素。结果 通过解析出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可发现,在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的9个显著因素中,是否给予子女经济支持是直接表层因素,是否有子女经济支持、是否给予父母经济支持、婚姻状况、性别、是否有自主收入以及自评健康为中层间接因素,是否有养老金和是否有医疗保险是深层根源因素。结论 经济需要是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主流原因,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从而从根源上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方面强化对农村老年人的基础保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一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果 (1)住房面积、社会保险、个人收入、对所在城市印象以及城市医疗影响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但是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影响因素存在差异;(2)在低生活满意度水平下,务工年限、个人收入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住房面积、社会保险及对所在城市的印象显著地影响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3)在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下,社会保险、对所在城市印象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务工年限显著地影响新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论 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两代流动人口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制定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政策需要考虑代际差异,还需要考虑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客观上要求建设主体必须是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知识型农村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主体。教育是培养知识型农村青年的主要途径,设置合理的教育体系以培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题中之义。本文从调查所得的农村青年学习心理需求的客观基础出发,针对现有农村教育体系设置的不足,提出培育知识型农村青年的农村教育方向应该注重“综合性”和“专业性”,在教育培训内容及教育体系设置上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现代化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We estimate farmers' health care consumption given their insurance status, explicitl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ossible endogeneity of insurance. Data come from the 1996–2001 waves of the Medical Expenditure Panel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 have problems accessing affordable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and these access problems lead to an overall reduction in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by uninsured farmers. After controlling for selection, we observe quantitatively larg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s of uninsurance on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decade national policymakers have grappl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issue of implementing programs which sustain the viability of the rural health care system. The set of problems that are of major concern to these decisionmakers include: (1) the shifts in the utilization patterns away from the rural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 (2) the impact of modific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reimbursement system which disproportionately favors urban health systems; and, (3) the continuing difficulty in affecting the disproportionate supply of health providers in urban areas compared to rural settings. The complex nature of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demand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especially on sociocultural problems such as rural health delivery. Effective analysis in health care crosses many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such as medicine, nutrition,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public health among others disciplines. A major concern to many of these rural health research analysts is the ad hoc treatment of the rural populace in federal and state health policy decisionmaking.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variance in treatment of rural health can be appreciated by reviewing the accuracy of rural defini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refined rural definition is proposed which will assist research analysts in providing greater inform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health care servic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proposed definitions indicates that a more precise measurement of rural provides greater accuracy in determining the medical needs of rural areas. Adaptation of the concept will benefit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rural health research. State legislators, regional and state planning agencies, federal funding agencies, foundations, and other programs involved in support of rural life program will be better able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programs through use of the new definition. Finally, a refined typology for rural will also effect other research endeavors and appears to be generalizable to research on other pertinent rural delivery issue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and region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