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经济法和民法都与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甚至将某一种经济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石。民法理论主张契约自由和消极政府,而经济法则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托,强调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或协调。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勃兴对我国产生着强烈的影响。我国经济法理论正在经受着来自自由主义的挑战。如何看待经济法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的经济法理论,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一、经济法面临的问题及其背景对于我国来说,经济法及其理论是“舶来品”。“舶来”的时间,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舶来”的源头,是前…  相似文献   

2.
正《经济向左还是向右》学术界有很多值得大家争议的问题,譬如,在哲学领域,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一直都在试图给哲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管理学领域,管理学家也在不断分析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是什么;那么在经济学领域,这个永无结论的问题就是凯恩斯和哈耶克,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每一次经济危机发生时,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争论又会重现。由著名经济学家罗杰·E.A.法默撰写的《经济向左还是向右》,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普及读物,通过对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派之间的对比,简明扼要地介绍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的主要人物和观点,阐述了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经济如何运行。  相似文献   

3.
近期,针对国内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凯恩斯依赖症”,而且是“一种病态”,是“非常危险的”,等等。那么何谓“凯恩斯依赖症”?中国是否存在着“凯恩斯依赖症”? 一、凯恩斯主义与“凯恩斯依赖症” 研究经济学的人对凯恩斯主义并不陌生,它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经济危机之  相似文献   

4.
’97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人的启示洪涛一、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经济科学应该贴近经济生活,指导经济生活,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走在实践的前头。布莱克等人的论文于1971年写成,这时,期权市场还没有产生,从30年代到现在经济学理论是落后于实践的,包括凯恩斯主义的国...  相似文献   

5.
近年,世界上有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言,如果中国真的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他们愿向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推荐,促中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某名大学的某经济学教授、名经济学家也曾讲,中国如果真正在理论机制上和实际运作中解决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兼容问题,不但可以得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两个也不为多。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讲不讲道德?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是争论颇多。1998年,樊纲在《读书》上一篇《“不道德”的经济学》将这种争论推向了高潮。樊纲明确指出:“经济学的价值判断离不开道德,但是经济学本身却并不研究道德问题。”后来,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经济学者的赞同,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不可调和的,提出“道德是经济学的黑洞”,主张经济学应当远离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7.
再读凯恩斯     
2007年在《经济学茶座》当了一回“茶客”,写了一篇短文:《读懂凯恩斯》,发表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读懂凯恩斯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原本凯恩斯思想并不复杂,但经过现代经济学的包装变成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就变得复杂起来了,许多内容本人也是似懂非懂。不料文章发表后有读者(很多是我的学生)给我Email,希望我从经济学方法等方面再读读凯恩斯,把课堂上意犹未尽的思想用文字再表述一下。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哲学、心理学等很多领域。纵观他的研究生涯,不难发现他的研究兴趣有两次比较明显的“转身”:一次是从“技术经济学”转向“知识论”,时间大约是上世纪30年代末,另一次是从“知识论”转向“政治哲学”,时间大约是上世纪40年代末,如《奥地利经济学在美国》的作者Vaughn所说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哈耶克已经停止为经济学的读者写作了。  相似文献   

9.
垄断竞争和价格的刚性是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两大基础。垄断竞争造成了经济中的无效率;而价格调整的刚性则被认为是造成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经济学通过结合垄断竞争和名义刚性两大理论基石,形成了一个标准的货币分析框架,即新新古典综合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的这次综合在充分吸收了理性预期等新古典经济学概念的同时,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应对金融海啸初见成效之时,国内外无论政府还是学界都对通货膨胀存在一定预期。本文通过对哈耶克有关文献的梳理,站在哈耶克立场上着重对凯恩斯通货膨胀的性质、形式及后果进行了批判。剖析了人为的、只重视结果的凯恩斯通货膨胀理论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可能造成的后果,并运用哈耶克理论为中国预防通货膨胀从心理、政治和现实三个方面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些生活受到影响的人希望经济学家能够尽快给出医治金融危机的“金点子”。但是,不幸的是,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解释和预测这场于2008年由美国肇始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可能到了需要新的革命的时候,就算不能发生像当年“凯恩斯革命”那样的激烈革命,比革命更温和一些的内部改革也势在必行,可以说经济学的转型是“箭在弦上”了。  相似文献   

12.
刘亮 《资本市场》2006,(3):104-10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束缚,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而且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他不顾风险,亏了再赚,毕竟技高一筹,最后名利双收。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10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联合授予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而增进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有关两位获奖者的评介文章可参考本刊“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介系列”专栏文章,分别为:李军林、郑志《罗伯特·奥曼对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贡献》(2001年第5期)和朱小梅、田贤亮《托马斯·谢林非数理博弈理论评介》(200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4.
在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典礼上,Assar Lindbeck说道:“大众对于经济学的一个最普遍的认识那就是经济学主要是关于货币和金融的”。许多学者的经历也同样暗示着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认为经济学主要是关于股票市场的。然而不幸的是,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投机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08年至今的这次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不仅重创了真实经济,而且对于经济学术界的震撼也是巨大的。2008年经济学诺奖得主PaulKrugman在《纽约时报》上毫不留情地将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学发展定性为“黑暗时代”,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连同新凯恩斯主义,都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通,并且呼吁重返传统经典凯恩斯主义的萧条经济学,倡导对诸如animalspirit的重新审视乃至对于整个宏观与金融的全面的行为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广东经济》2014,(2):51-51
正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父。弗里德曼一生著作繁多,被称为20世纪仅次于凯恩斯的经济学大师。而他与妻子罗丝·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一书,则是唯一一本口语化的通俗经济学读物。该书的写作与同名电视片的拍摄同期进行,采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概括了"弗里德曼经济学说"和"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学说"核心内容,可谓大师弗里德曼的"经济学剧本"。弗里德曼夫妇引用生动的案例,说明自由选择和自由交易能够比政府更有效地提升公众的福利。作者一方面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独立宣言"的政治理念,主张祛除不必要和不适当的政府干预,让政府的归政府,个人的归个人。他相信经济来自于个人的动力要远大于来自于政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学上,2006年具有纪念意义,时值凯恩斯的鸿篇巨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70周年。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来临,同时开启了经济学中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之路。70年过去了,凯恩斯留给世人的思想财富依然熠熠生辉。作为凯恩斯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利息理论,对西方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选取凯恩斯利息理论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考探,以期为我国利率实践提供一种贴近经济现实的理论参照和政策建议,兼以纪念。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经济学奖从创立至今被无数国内外的经济学者和专家视为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人的诺贝尔荚情节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交得越来越浓重。然而在众多获荚者中中国人竟无缘这项学术界的最高荣誉,而仅仅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却将80%诺贝尔经济学奖收入囊中。人们不荣妥阔:什么时候中国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在经济学教学体制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学教育体制的设立和制度安捧进行对比,阚述了两国教育体制的差距,并对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岩 《经济纵横》2013,(7):41-45
纵观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发展,作为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工具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无论是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以及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关注点都不在于如何保持长期发展以及研究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发展观本质上都是急功近利的,与可持续发展观背道而驰。因此,西方主流经济学试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通过市场机制和快速的经济增长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张是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20.
自凯恩斯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经历了分裂综合再分裂再综合几个阶段。1936年《通论》的出版,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经济思想分裂成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在学术上表现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对立。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出版,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一次大综合,在汉森、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下,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这个学派曾经在战后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了似乎不可动摇的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