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围绕“三农”问题,我国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实践,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我国“三农”政策的演变主要有1978-1989年纠偏和探索时期、1989-2002年稳定和发展时期、2002-2012年新农村建设时期、2012-2021年乡村振兴时期四个阶段。“三农”政策的演进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党中央的领导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注重保持政策的耦合性和连续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保障。在未来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我们应在不同视角下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2.
要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全局的、长远的、战略的高度,设定农村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在更新的层面上深化农村改革. 一、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过去30年的改革,不论是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基本上都是单向推进. 相似文献
3.
4.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猪去鼠来又一春.满怀2008北京奥运的期盼,我们迎来了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历经三十载的风雨征程,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温故知新.在看到已经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三农"工作仍处于艰难爬坡阶段,农村改革已进入攻坚关键时期.面对科学发展"三农"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农村改革增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和原因的同时,提出了增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农主义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学说,它的主要经济思想是视农业为根本,大力发展农业。自其形成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认为,“三农”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古典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对解决现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农村矛盾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斩不断,理还乱。解决“三农”问题决不是任何一个单项措施所能奏效的,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重大矛盾,只有采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综合措施才能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近年以来,“三农”问题已由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一群关心“三农”问题的知识分子的奔走呼号下,越来越多的变通民众开始认识到“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现在,一场关于“三农”问题的大讨论正在进行着,诸如“土地私有化”、“撤乡并镇”等问题被广泛而热烈地讨论着。素有“温三农”之称的温铁军博士一向认为自己是非主流的,但是他一些观点一经抛出,往往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探讨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变迁分为两条主线: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土地功能拓展与价值显化。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并显化土地功能与价值,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现实矛盾的两条基本途径。研究结论:针对当前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个主要方向:(1)强化土地权能,让乡村成为土地多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2)围绕乡村自然资本加速增值提升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让乡村成为自然资本增值最快的地方;(3)以土地制度改革作为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功能格局,让乡村成为回得去的乐园。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系统性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实践的历史变迁,总结建党百年以来党的空间治理的主要特征和历史经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空间治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各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空间治理重点和治理手段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2)中国共产党百年空间治理历史经验为:主要矛盾与空间治理之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空间治理中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空间治理主体结构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研究结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对空间治理的探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应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推动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平衡空间治理中的多元取向,优化衔接空间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3.
乡村何以善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经验中寻找答案。“枫桥经验”是中国乡村善治的典范和旗帜。回顾“枫桥经验”的历史演进,发现了“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密码,找到了一条乡村善治可持续的重要路径。要始终坚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群众参与;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制度体制机制。乡村善治还需要学界更关切中国情境、中国特色,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彰显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理论构念和理论体系。研究贡献在于,以治理现代化为视角,回答了乡村善治如何可持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正>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成功经验,研判当前形势,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将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 15—1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从国家政策、土地管理法规、城镇化进程、地籍调查确权、遥感、勘界、测绘等多角度探讨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何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调查确权工作,同时,对调查确权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将社会治理区分为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并在两个方面实行不同的制度,这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南辕北辙。社会治理的这种二元结构,会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社会平等缺失以及社会稳定程度减弱。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中国需要做出系统性改革,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从土地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革提供政治经济学解释。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体,打破以精英结盟维稳为主导逻辑的社会秩序,使中国社会进入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整体体制秩序;(2)在整体体制秩序中,国家构建自上而下渗透与统合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土地权利,为国家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3)当整体体制的推行对整体秩序的维系产生威胁,国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起点,调整体制安排,进行朝向权利开放的改革来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利益;(4)讨论了中国朝向现代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土地制度变迁与社会秩序转型息息相关,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在对城乡一体化实现之后的社会图景进行基本把握的前提下,确认集体土地所有权存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演进的应然形式。研究方法:演绎法,归谬法。研究结果:在城乡一体化目标视域下,集体土地所有权得以存在的身份基础将丧失,其制度功能亦将失效,故集体土地所有权必将消亡。另一方面,以私人所有权替代集体所有权亦不可取。研究结论:在构建完备的农村土地用益物权体系基础上,以国家所有权概括承继集体所有权方是正途。既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相符,同时亦保持了城乡法制统一,并真正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地勘局为例,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虽取得较大成绩,但地勘企业面临的经济基础薄弱、主要职能不适合企业化、改革缺乏顶层设计等困难决定了暂不具备全盘企业化的条件,只能走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之路。具体是改为公益一类还是公益二类,各单位只有在明确职能定位、分清主业方向的基础上,对照条件、合理定位、科学分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改革路径才是正确之举。同时,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也是改革成功推进的必要保障。文章针对划分为公益一类、二类的地勘单位提出相应扶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