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代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活动(尤其是诗歌翻译)与文化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本文借著名翻译家朱纯深先生的代表译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展开评论,以刘宓庆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为理论基础,尤金·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为研究框架,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以下观点,即:任何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如果不纳入到文化视野中来,而只是谈道论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门“技术”,而不能成为一门“学问”或“科学”。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翻译界的历史和当前现状,针对译界长期存在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激烈争论,笔者拟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四个方面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同时并作出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对目前翻译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翻译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在翻译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红楼梦》中,同一个成语反复出现,但由于汉语言的丰富性.在具体的语境中他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如果译词千篇一律,译文就显得词语贫乏、枯燥无味。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就充分地显示了翻译中的多样性。其中对“鸦雀无声”一词的多样性翻译,尤其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5.
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扣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一直以来.各个理论各个学派对译者的作用意见不一。本文试根据Nord、Vermeer、Manttari为代表的翻译功能派理论的指导,分析译者的作用,旨在增强译者主体性意识,提高译者自身作为“主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译者的关注,从而使其达到“译有所为”,促进翻译目的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关键词这一指标的统计数据分析,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译学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及热点问题。翻译本体研究、翻译理论研究、翻译与语料库研究成为近年国内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翻译符号学、翻译伦理学、生态翻译学、认知翻译学、翻译批评学、应用翻译学、文化翻译学、译介学等具有跨学科视野的研究领域,也在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翻译学研究各类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增长稳定,学术团体和学术会议以频繁的学术活动和丰富的议题,推动和引领译学研究走向纵深;语言服务行业的兴起,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热点。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的翻译出版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是现代翻译出版的先行和建设,他通过自己的翻译出版实践,扭转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忽视翻译的思潮,并为翻译连续出版物的出版制定了规范,同时又在翻译语言的运用,译书读的定位,重译,复译等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论翻译学建设的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莫娜.贝克尔的《翻译百科全书》中对有关霍姆斯和图里关于翻译学科建设的构架图进行介绍与分析,证明国外译界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不容质疑。从描写译学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论证了纯翻译理论研究的超语言特性,从而强调翻译学建设国际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事翻译必须广泛涉猎不同化间的差异,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把“忠实”放在第一位,同时要通顺、易懂。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是异质文化频繁交流的时代,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就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对世界译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译学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习俗、地理环境、物质条件和历史。这就构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文化引起的可译性限度。本文通过评论《新汉英辞典》(吴光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中一些文化承载词的注释,总结了文化对可译性限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郭建中,长期兼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工作于一身,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建设中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我国翻译界不可多得的著作和理论建设丰硕者。文章从传统译论视角出发,结合郭建中教授和合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阐述了其语言操作理念和文学操作方法在英语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以期有益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译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格律派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以顿代步”,黄果炘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三兼顾”译诗法。笔者非常欣赏该派的译诗理论和实践,但对译诗诗行的分顿和字数发表了几点异见,并提出了“三一致”译诗要求,以丰富现代格律派译诗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要实现语言对等,这就涉及到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问题。从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翻译看,要译出其深远的意境,关键在于再现原的意境,而不在于用什么手法,即使改变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原中的“绝”、“灭”、“孤”、“独”在译中并未译出,但却使用了压韵的方式,以另一种形式成功地表达了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理论,解释了人们言语交际中表达超出话语的表面意义而蕴含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现象,在小说翻译中,运用此理论来分析和再现人物对话,有助于译捕捉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提高译的准确度,是语用学于翻译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为背景,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去探究翻译对等的实质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的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喜爱,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纽马克翻译理论涵盖了语义与交际两种翻译方式,两种翻译有着本质区别,语义翻译注重表达“原文内容”,而交际翻译的重心则偏向于译文的“效果”。我国古代诗歌语言十分简练,并且神形兼备,寄托了诗人深层次的情感,有着较高的英译难度。为了更好地传达诗歌本质内涵,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在对我国古代诗歌英译时,既要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特征,也要注重对诗歌中人际称谓、度量衡以及时间等文化的把握。从称谓文化、度量衡、时间三个方面提出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我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答辩式翻译教学法是以“答辩”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从干中学”,体现了翻译教学的多边活动观。答辩式教学法的优势是:有利于培养翻译实践与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及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满足;有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丰富与改进。  相似文献   

19.
小议翻译的可接受性:从校名翻译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习惯和化传统的不同,会使语言使用出现很大差异。汉语由于历史原因。用词或多或少带有一种较为明显的虚夸倾向,影响语言使用和翻译。因此翻译必须从可接受性出发,让译被译入国的化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在其著作《译者的任务》中阐述了他独特的翻译观,对传统的翻译理论产生在巨大的冲击.本雅明的翻译观是建立在“纯语言”基础上.通过探讨“纯语言”与“可译性”,我们可以对《译者的任务》里本雅明所阐述的翻译观有更深入的了解.本雅明的翻译观虽然存在着某种神学气息,但其观点还是科学的,辩证的,对后来的建构主义发展以及未来翻译的研究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