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绿色金融是帮助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漂绿”行为。在传统绿色信贷模式下,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代理冲突,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难以实现互信。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区块链的数字化绿色信贷,来化解“信息孤岛”效应,并构建了传统绿色信贷和数字化绿色信贷两个演化博弈模型来探究智能区块链对于绿色信贷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漂绿”行为是影响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智能区块链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建立声誉机制,可以有效缓解“漂绿”困局。研究结论丰富了“漂绿”行为的理论依据并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金曦  曹佩璐  顾锦 《现代金融》2012,(11):18-19
2012年2月,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正式出台,对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绿色信贷被提高到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推广和深化,成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江苏省常州I市作为苏南地区较发达城市,发展绿色信贷已成为当地商业银行的共识及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更是起到了“领航标”的作用,成为江苏省“绿色信贷”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突出代表。本文阐述了常州“绿色信贷”在运作机制、政策制度、服务体系、项目支持、流程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及成效,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绿色信贷”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倡导大力践行绿色信贷理念,实现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共赢。  相似文献   

3.
王涵超 《财会学习》2016,(23):135-136
绿色信贷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中流砥柱.金融机构作为信贷主体,如何防范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对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至关重要.在银监会制定的《绿色信贷指引》中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本文将就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定义范围、主要内容、主要审计风险等做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整体推进,绿色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减碳”催化剂作用不可或缺。本文从兴安盟绿色金融实践来看,发现绿色金融发展尚存短板和制约因素。需要各级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部门合同发力,从完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体系,加大货币政策定向支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加快推进转型金融发展等方面提升金融支持“减碳”的能力和作用,推动金融服务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低碳经济变革的浪潮中,县域经济应当正视自身存在的传统产业比重大、科技含量较低、改善融资环境难度大等问题;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引入碳金融机制,因地制宜地调整信贷结构,办好“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6.
商俊 《济南金融》2005,(8):71-72
(一)建立适合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与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调整客户定位,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的金融竞争环境。在信贷准入门槛、审查程序、审批决策、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公平待遇的原则,从制度、机制上消除对公有制经济的歧视,保证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到位。  相似文献   

7.
一、信贷规模调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水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县域金融的主力军,由于其具有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特点,承担了国家支持“三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工作职能。一直以来,广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秉承“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为支持“三农”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当前信贷规模控制,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有效信贷投放受到限制,致使出现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建立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法律法规、构建"信贷、证券、保险"三位一体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民间四个层面共同推进、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空间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金融稳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出现了局部投资过热和信贷规模膨胀过快。这再次说明完善我国金融稳定机制才是保持金融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措施。90年代日本房地产金融泡沫时期并没有发生经济衰退,这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基本相似。首先分析90年代日本房地产金融泡沫的形成及其机理,说明两个经济现象的类似性。然后,结合有关金融稳定的研究成果,就我国建设金融与经济的稳定机制、自我适应机制与自学习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央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和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经济核心地位,预示着未来绿色金融的崛起。为了适应金融环境发展的大趋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全面落实绿色信贷现行政策,创新信贷产品,根据适用绿色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观,以满足社会需求。绿色信贷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助力了经济的发展。本调研旨在深入探讨吉林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并通过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给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以推进绿色信贷金融服务的兴起,推进地方绿色生态建设,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征信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信贷可 获得性的作用机理,并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企业基本信息、财务信 息、商业信用信息等各类信用信息对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和融资成本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中 小企业基本信息对信贷可获得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信贷规模影响不显著。企业财务信息、 商业信用信息与贷款可获得性、贷款规模、融资成本支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毛彦军  徐文成 《征信》2021,(3):73-80
在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与工业绿色转型指数的基础上,运用河南省总体数据及辖内17个地市数据对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存在耦合协调关系,并且在2016年以前处于初级耦合状态,2016年以后,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同推进,其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中度协调阶段过渡到高度协调阶段。针对实证结论,提出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地方财政支持机制以及绿色金融与工业绿色转型对接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文本挖掘法测算了2012~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水平,在此基础之上,首次较为全面地检验了政策推动、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四大类因素对各地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并分别对2012~2014年、2015~2017年两个时间段子样本,以及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子样本进行了进一步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地方专门政策和金融发展水平是推动我国各地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变量,但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稳定,且有赖于地方政策的实施;从时间上看,金融发展水平和地方政策推动分别是2015年前后我国各地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015年后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发展对绿色金融的推动作用;分区域看,由金融发展水平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绿色金融创新在东部地区更为活跃,而西部地区则更有赖于地方政策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王营  冯佳浩 《金融研究》2022,504(6):171-188
本文以绿色债券为例,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债券能够显著提升发行主体的绿色创新水平,主要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两个方面,且发行绿色债券对二者的促进作用均具有动态持续性。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债券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效应不受企业产权性质和固有技术水平的影响,但相比于重污染行业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企业利用绿色债券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的效率更高。路径分析发现,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源于资源效应和监督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中国绿色发展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实践都在“十三五”期间获得迅速推进。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研究了政府、企业和银行三大利益主体的行为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讨论政府是否实行补贴和惩罚对绿色金融发展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并通过MATLAB软件对博弈系统进行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银行和企业初始决策选择的比例决定了演化博弈系统是否会收敛到理想状态,研究发现银行和企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具有良性互动效应;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博弈系统的演化结果都倾向于理想状态,且演化速度也明显提高。最后,针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我国近年来多次开展专项整治,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高发势头得以遏制,但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长效机制仍待完善。本文总结了我国两次金融乱象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借鉴美国非法金融活动治理思路,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加大惩戒、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强化宣传教育五方面提出构建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我国银行间市场结构特征出发,分析了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利率和流动性大 幅波动的内在机理与原因。研究认为,塔形市场交易结构下,银行间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易聚 集不易分散的缺陷,且难以依靠“有形之手”得到弥补。文章结合塔形市场结构的特点建立矩 阵分析法,对40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印证了理论分析,即塔形市场交易 结构下风险冲击影响时间更长,且央行流动性救助效果降低,但流动性救助机制能降低风险对 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流动性风险救助机制,弥补银行间市场客 观存在的缺陷,增强中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抵御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冲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我国金融仲裁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券仲裁为“先锋”的金融仲裁机制,已在我国金融各领域内逐步展开。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推动。我国金融仲裁呈现出专门金融仲裁机构广泛设立、金融仲裁规则独立化以及仲裁程序更契合金融纠纷解决要求等新特征。然而,当前金融仲裁机制在专业性与高效性上仍显不足。这些不足可通过确立专业、高效为基本原则,类型化金融纠纷并设定相应仲裁规则,合并程序,结合网上仲裁以及引入临时仲裁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前城市网络和金融地理研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金融中心性指标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中国2005-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金融中心性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心性指数的增强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不仅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加快生产资本形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大外商投资力度产生积极影响;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将从城市金融中心性提升中获益更多,金融危机前后城市金融中心性的提高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明显不同,危机后的作用效果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关系出发,深入研究了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与选择、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运行机制与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及政府应采取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