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施咏清 《特区经济》2006,(1):142-14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提出了很多挑战。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不少重要的经验,通过在经济全球化合作过程中采取的一些趋利避害措施,我们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开发研究》1986,(5):85-85
<正> 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卡尔曼教授对中国经济改革有如下看法:①实行对外开放的改革,方针是正确的,但目前主要是对华侨开放,吸收西方的资金较少,而且相当部分是用于非生产领域。他估计中国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差了20年。②体改必须有一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同匈牙利一样旧弊病短期内不能解决。③必须加速设备更  相似文献   

3.
龙永图 《开放导报》2002,(12):16-16,21
关于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想请大家注意两个最基本的事实:一是中国入世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WTO.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过去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从来没有受到过挑战,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承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部分转轨国家经济改革成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历了20多个春秋,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我们对改革成果总结与评定的时候,很容易想起其他经济转轨国家。比较各自改革的结果,以便达到互相借鉴的目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樊纲 《改革先声》2001,(2):24-26
我想作为中国人,要更加关注世界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更加深入认真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和我们自己面对的客观实际条件,努力改革我们的体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强化市场竞争。然后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充分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发展战略,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就能够发展得很快。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有两个基本判断需要重点关注:从短期看,按目前的改革力度和调控方向,今年经济中遇到的问题,明年同样存在且风险更大。中国经济、社会中积累了大量矛盾,是危机和转型在赛跑,我们的时间不多。把问题看得严重些,有利于  相似文献   

7.
蒋维 《上海改革》2001,(5):45-49
在经历了近二十年奇迹般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陷入了相对的停滞状态。在理论界,总量需求不中产和结构性供给过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有将中国在过渡时期所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纳入分析框架,而二元结构的存在和演变趋势正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前中国的二元经济不仅代表了一般意义上不发达国家的两部门经济,而且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是计划体制下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最早开始的农村改革就标志着对这一结构的矫正,它表明主同度强化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事实上,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这一时期的城乡差距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缩小两者的差距,甚至扩大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我们认为,这正是导致当前经济困境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讲的是我们要开放,不能关起门来谋发展。20多年的现代化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论断。我们将这一思想推而广之,延伸到改革当中,同样会得出另外一个深刻的结论:中国的改革也离不开世界,或者说,中国的改革离不了开放。 1.开放引导改革。中国的改革是由开放引致的,是开放的派生物,开放构成改革的前提和启动器。不论是初始的改革还是后续的改革、无论从逻辑顺序抑或时间顺序来分析,都是如此。没有开放来凸现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就激发不了大家的危机感,也就不可能产生要求变革的强烈愿望和社会意识以及在此  相似文献   

9.
为了发展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在世纪交替之际,俄罗斯科学院在莫斯科主办了题为"中国社会与现代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中俄经济关系等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发表了不少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俄罗斯学者对中国实行改革的巨大成就和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亚诺夫斯基教授指出:"中国50年建设的丰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成功经验,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国家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经济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2月3日】中国正在策划一个“大战略”,在2020年赶超美国。但是,中国经济的一些数据却无情地预示着这条道路的,艮险。通过瑞穗综合研究所对中国经济多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剖析一下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魏杰 《产权导刊》2008,(7):33-35
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实际上不简单是中国经济的问题,是我们在国际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叫国际化陷阱,这是一个可能对产权市场有深远影响的话题。就是中国面临着国际化陷阱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在《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改革路程如此漫长,改革成就如此之大,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道路。当初,我们不仅没有认识到建立市场经济是如此艰难,更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威力是如此之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成长新格局的形成,既得益于对传统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受制于现行体制的过渡性质。现行体制的这种过渡性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体制已不再起绝对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新型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彻底确立其全面支配地位。由现行体制的这种过渡性质所决定,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就必然倾向于依赖市场,又不放弃依赖政府,呈现出明显的不经济特征。因此,分析中国经济成长格局的不经济特征及其深层原因,也就成了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成长的一个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悉尼大学奥伦治农学院、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教育处、澳洲粮食研究与发展公司联合举办的澳洲中国经济研究会第十次会议,不久前在澳大利亚奥伦治市召开,会议主题是"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与会者围绕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转变政府职能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来自中、澳、美、俄、荷、南非、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专家向会议提交了40多篇论文。与会者坚信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方向不可逆转。西方学者看待改革的角度和我们是不同的,他们把改革与私有化混为一谈,对于他们的提法,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有学者指出,尽管从80年代就开始进行改革,但国企现在仍然衰弱,并有待于未来的改革。中国政府在1992年提出的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王延中 《市长参考》2000,(12):37-40
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它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经济滑坡、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保持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成为目前为止经济转轨比较平稳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经验,是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改革。中小企业成为促进我  相似文献   

16.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些发现及其解释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张军 《世界经济文汇》2002,37(1):18-31,17
为了考察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变动的长期因素,本文计算了改革以来中国的实际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模式,我们发现,资本-产出比率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发散变动模式,这个发散模式所提供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在中国,资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增长的变动不太敏感的。这不仅反映出政府的力量在资本形成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意味着“资本深化”的加速可能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雅靖 《魅力中国》2013,(22):70-71
本文对低碳经济概述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应用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看法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传统基金会2007年12月29日 尽管媒体令人喘不过气地报道说世界银行往下修正了它对中国经济规模的评估,但这些数据实际显示的是中国在制造业产出方面确实超越美国。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巨人,我们需要认真地把它当作一个国际经济大国以及战略和军事大国来看待。  相似文献   

19.
新一届政府最大的挑战和责任不是追求更加好看的GDP数据,而是如何通过改革呵护与激发经济活力,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最近一个时期,围绕中国经济引发了全球经济学界、理论界和政治家们的热烈讨论。主要表现是唱衰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不行了。质疑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增长,理由有很多,许多理由也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总被引:135,自引:0,他引:135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