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陈剑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3-8
世界城市是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引领、影响和控制力的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既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逻辑性演进,同时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建设世界城市,就是要建立以雄厚软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城市,而城市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则包括法律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文化特别是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并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分析了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空间重组以及区域基础对世界城市格局形成及发展的深刻影响 ,进而结合北京特色 ,指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找出北京未来必将成为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优势及现实差距,以及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的两大难点,即行政区划壁垒和发展腹地不足。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北京应规划建立立足京津冀,携手陕晋蒙,辐射鲁豫辽的大北京经济圈的战略构想,逐步实现以总部经济和北京优势资源和产业为龙头的星形辐射和网格化覆盖相叠加的产业布局,同时,提出科学规划、人大立法、跨行政任期执行是大北京经济圈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和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由于城市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复制性,因此本文在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落实“四个服务”的具体要求,结合北京城市发展优势和特色,提出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构筑城市发展引擎,弘扬传统文化魅力、彰显城市发展特色,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实现城市持续发展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需要高情感中和,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优秀的文化来平衡,物欲膨胀要与道德提升相对称。在河北省工业化、城市化提速的过程中,亟待创新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现代魅力,叠加新形势、新定位、新追求下新的城市文化要素,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北京具备较完备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及科技、智力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后奥运时期,北京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已受到高度关注。对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性地阐述了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和发展要点。 相似文献
8.
建设世界城市是现阶段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的人才资源规模、结构和质量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端人才是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北京与伦敦、纽约、东京三大世界城市以及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区域性城市在人才规模、产业分布结构、创新能力、人才体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不足,力求有针对性地对北京市人才资源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10.
世界城市指标研究是开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工作的落脚点,本文通过对识别导向、比较导向、规划导向类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既要符合国际公认标准,又要突出当前世界城市竞争力,还要符合未来世界城市规划发展的整体趋势。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国有企业廉洁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国有企业廉洁文化特征与作用,并对就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经济控制力与人才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颐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1):17-20
世界城市因其具有全球经济控制力的功能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级别,而形成经济控制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源泉和驱动力是人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根据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着眼于经济控制力形成的动力源泉,构建与经济战略配套逻辑上升的人才战略,增强北京在区域与全球经济中的控制力,实现城市形态的质变。 相似文献
13.
结合词义解析,可以将"国际活动"界定为是一项至少有两个国家以上的代表、企业组织或政府机构就相互关心的事务,所做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有目的、有主题、有计划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议、会展及节庆活动。目前,北京举办的国际活动存在以下不足:国际会议少;大型展览不多;国际活动场馆建设不足;组织形式单一;缺少北京特色。认为北京应利用首都优势与后奥运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夯实服务业基础,积极推进北京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建设,为实现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对北京文化经济规划和政策实践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北京提出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文化经济的融合与兴起的重要价值.认为现阶段政府在文化经济发展中主要扮演推动者角色,但要真正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相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软实力,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高水平的挑战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北京作为我国会展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尽管会展业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就会展业的整体规模和会展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而言,与国际知名会展城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应当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资源及区位优势,重点实施品牌化、多元化、国际化战略,尽快实现构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牛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北京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要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急需建立适合北京城市的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使用年代、历史文化意义、感知度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再进行细化。根据评估结果对地名进行分级,以确定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创新是城市的灵魂,并引导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作为创新的"神经中枢",只有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相应的创新才会产生.二者的关系在于城市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对创新起塑造作用,而创新则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对城市具有反作用.城市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时空为参照系、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基于上述理论,运用相关分析、熵权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限制了北京综合承栽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东京、巴黎等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