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民族的化不仅生成语言的特殊语义成分,而且对语言的构词组句 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从英汉习语表达的辩证观念、价值观念差异,发掘出民族化个性特征的历史积淀的英汉习语的结构形式、音韵特点、修辞方法、语义引申诸方面映射的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李君 《中国外资》2012,(13):226-228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与其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汉英习语,作为两种语言的瑰宝,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首先对汉英习语做出了简单的介绍,进而阐述了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只有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后,才可以做到译文与原文的"信"。最后文章通过例证清晰明了地指出多种翻译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熟悉掌握全文内容之后,翻译便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3.
何玉玲 《金卡工程》2009,13(7):251-252
英汉两种语言都含有丰富的动物习语,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动物习语出现了许多相通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简单对比两种习语,进行了语意理据的研究分析比较,着重讨论产生这种差异和共同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耿越 《中国外资》2010,(12):216-217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习语形式简练,比喻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在中英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中英两国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学生对习语的理解常会产生偏差。笔者认为,在重点已从语言教学转到文化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重视习语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提高英语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5.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究其与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的关系,不仅使语言学习者学到文化,还掌握了语言运用的深层内涵。只有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有所了解,才能学好语言,用好语言,使语言真正成为能传神达意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6.
构块语法是对句法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通过对let alone习语构块的语义、语用和句子结构的研究,深入分析构块语法的习语性可以发现,构块是一个整体,不能用简单的各个部分相加来理解,而是要对其进行句法的、语义的以及语用的分析才能得出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不同民族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汉习语体现出英汉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翻译英汉习语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出原文的各个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言中均有很多用动物设喻的习语且喻体及联想不尽相同,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在英语教学中,应关注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语言的各种修辞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常发生语义重叠现象,即词汇对应关系。但是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动物词汇产生不同联想而赋予不同文化内涵,因此,研究和发掘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语言功能,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大量的实例,探讨英汉动物类象征词的语义差异现象,指出动物类词语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动物词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佩玉 《深交所》2008,(1):126-129
南宋初期,一股龙吟虎啸的豪放词风兴起于词坛之上,冲击着自南唐五代以来词的柔靡绮丽的传统风气,上承苏轼词风之清雄气格,以词言志写实,更新了宋词的内容题材,并使宋词的气质风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南宋词风之所以出现了转变,是与北宋覆亡、南宋偏安此一巨大的历史变故分不开的,是社会现实的激变直接影响于文学艺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平行结构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段,在演讲词中更是被广泛使用。奥巴马就职言演说词中的平行结构也是俯拾皆是。文章从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和段落与段落等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及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文体的诞生,往往伴随者内容与形式等多种艺术元素对以往旧文体之元素的否定及对新元素的肯定。情感表达的需求和新音乐的结合促成民间曲子词的出现,而在新体式的形成和趋于完善的过程中,文人词在负载内容方面既有对先前韵文成就的继承,又不拘泥于此而有所创新。借石攻玉与借玉攻石的过程是复杂而丰富多彩的,梳理这一激旧扬新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研究词的起源及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共有知识,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也不相同。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文化上的个性,突出强调文化因素在词语翻译和习语翻译上所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这类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往往很难找到对等词,甚至根本不存在对等词。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的翻译方法,能够更好地保留中国文化词语的深刻内涵,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张靖 《理财》2013,(2):91-91
当今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恐怕就是“经济”,几乎无人不晓其意,连小饭馆也用“经济实惠”招徕食客。 实际上,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作为婉约词史的代表词人,晏几道和秦观的词作风格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各自时代影响下的不同特色,因此通过将两人放在由"花间词风"向"以诗为词"转变的词史转折中来进行比较,并揭示出受此影响下的婉约词创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voμja原意是家庭管理的意思.古汉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帮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见《尚书》、《三国志》等书)与西方语的经济不同.19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翻译西方著作,借用古汉语中这个词,中国现在所用经济一词是沿用日本译法.其内容包括:1、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并决定社会的形态.2、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如通常所说的经济活动,经济增长,或  相似文献   

18.
如果非要用几个词形容的话,或许“普通”、“平庸”这类词相比“新兴”、“高端白领”更能体现天津阳光100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在钱币研究中,常会出现货币、钱币、硬币、铸币四个名词,但用法不一,为求得认识一致,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   货币与钱币这两个词,其使用的范围、对象、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货币,为经济学统一标准用词;钱币,一般多指用金属制造的货币。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词也可通用。这里不妨简要地追根朔源。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货”与“币”并未联在一起使用。通常“货”指财物,多指珠贝;“币”指礼物,多指缯帛。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才有人将货币作为一个单独的名词;自唐朝起,货币一词,已具有现代的含义,但并未普遍…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词性标注方法主要有隐马尔可夫模型、最大熵模型和决策树等.其中,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是词性标注领域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一种技术.利用传统的隐马尔可夫模型进行词性标注时,当前词的词性标注概率具有向前依赖性,但在实际语境中,当前词的词性标注不仅依赖于前一个词,也可能依赖于其后面词的词性.改进传统隐马尔可夫模型词汇发射概率计算方法,可以提高词性标注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