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杰  赵建平 《山西金融》2003,(12):38-39
银行卡联网联合是大势所趋,为了进一步推动银行卡联网通用、联合发展,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2003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关于对银行卡联网通用情况测试检查的通知》要求,人行晋中市中心支行银行卡发展办公室负责成立了“银行卡联网通用测试小组”,组织各发卡行有关人员于8月份对晋中市各发卡机构的银行卡的受理业务的开放程度、主机系统的改造情况、银行卡联网通用效果、各类银行卡跨行交易的成功率进行了测试调查。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梅州市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2003年下半年,梅州市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银联标识卡得到初步普及,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实现跨越性发展。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邮政储汇局发行的卡均可以在异地跨行交易。截至20  相似文献   

3.
加快银行卡联网通用、跨行交易,是适应银行卡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和联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和完善支付手段,而且还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发展银行卡市场、实现联网通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难点和障碍,严重影响了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克服当前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积极探索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完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银行家     
《金卡工程》2006,10(6):2-4
央行要求规范人民币银行卡中国人民银行日前提出,必须规范人民币银行卡的发行和受理。新发带有人民币账户的卡必须严格执行联网通用政策,卡面上加贴“银联”标识,禁止发行不符合联网通用政策的人民币卡。人民银行还强调,银行卡在境内的人民币跨行交易应通过银联网络转接,禁止将境内人民币交易通过境外机构转接。双币种国际借记卡在境外使用时,应严格区分外币账户和人民币账户资金。人民银行表示,要加快人民币银行卡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相关贯彻实施工作。中国银联向ISO申请的、符合国际标准的BIN号技术标准不仅使人民币卡具有了国际通用的技术基础,而且是创建中国银行卡品牌的关键,要将这一标准作为我国银行卡产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标准并确保其惟一性,奠定其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民币卡标准规范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5.
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优化了用卡环境,极大地调动了持卡人用卡的积极性,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神州”。但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在中小城市的不断普及,新问题和新矛盾也不断出现,暴露出我国银行卡联网支付环境的建设,在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许多空白,有关管理法规亟待跟进;各发卡行、银联和商户之间协作不够紧密;人民银行还需进一步加强对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联网通用,可谓任重道远。2005年国庆长假的第一天,持卡人王某在ATM上跨行取款时,ATM屏幕显示“网络故障”,王某取款失败。但王某到发卡行查询时,发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不断完善,银行卡跨行取款和消费已深入人心,公众真正体会到了使用银行卡的便利。近期,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出了一项新的业务——银行卡跨行存款。媒体普遍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银行卡跨行业务的又一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7.
一,跨行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的普及,跨行交易的增加,中小城市银行卡跨行交易中还存在一些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索郎 《西南金融》2006,(11):26-27
近年来,西藏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发卡量大幅度上升,受理环境明显改善,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西藏银行卡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用卡频率、持卡消费比例、商户普及率等与内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推动西藏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对西藏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9.
一、跨行交易中存在的问题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的普及,跨行交易的增加,中小城市银行卡跨行交易中还存在一些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改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温家宝总理于2001年12月9日视察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时,对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各商业银行系统内银行卡业务要在300个以上城市实现系统内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在100个以上城市实现各行各类银行的跨行  相似文献   

11.
银行卡的联网通用优化了用卡环境,极大地调动了持卡人用卡的积极性,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神州”。但随着银行卡联网通用在中小城市的不断普及,新问题和新矛盾也不断出现,暴露出我国银行卡联网支付环境的建设,在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许多空白,有关管理法规亟待跟进;各发卡行、银联和商户之间协作不够紧密;人民银行还需进一步加强对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联网通用,可谓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李洪涛 《时代金融》2012,(27):137+140
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居民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的不断变革。"十一五"期间,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银行卡联网通用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银行卡成为社会大众使用的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随着联网通用的不断深化和国内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用卡需求和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滞后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如何依托银行卡联网通用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产业创新发展,尽快实现联网通用的目标,已经成为束缚金融创新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洪涛 《云南金融》2012,(9X):137-137
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居民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的不断变革。"十一五"期间,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银行卡联网通用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银行卡成为社会大众使用的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随着联网通用的不断深化和国内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用卡需求和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滞后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如何依托银行卡联网通用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产业创新发展,尽快实现联网通用的目标,已经成为束缚金融创新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今年伊始五大城市跨行跨地区“银联卡”的推出,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又实现了进一步飞跃。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卡联网通用建设方方面面的论述,向人们表明,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的银行卡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银行卡打入国际、走向世界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5.
银行卡业务有待推陈出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正竞相准备在国内开设外币卡业务,与我国的发卡银行在国际卡、贷记卡、外卡收单等业务上进行竞争。一、银行卡业务的发展趋势1.市场需求变化带来业务需求变化客户对银行卡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购物支付和存取款,而要求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即"一卡在手,走遍神州",所以,为持卡人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银行卡的主要任务。2."联网通用,联合发展"已成共识随着"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的工程正在深入实施,  相似文献   

16.
银行卡联网通用不仅实现了几代人“一卡在手,走遍神州”的梦想,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民经济的“润滑剂”。要使银行卡联网通用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政府的多方支持和银行、企业等的通力协作。  相似文献   

17.
中子  林铁钢 《金卡工程》2005,9(4):73-75
中国银联成立三年来,一直致力于经营和管理“银联”品牌,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为此,银联建设运营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系统,促进受理市场建设,推动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资源共享;制定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协调和仲裁跨行交易业务纠纷。中国银联始终本着从大局出发,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取得的成绩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18.
银行卡是集消费、结算、信贷、理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支付工具。加快银行卡联网通用发展是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快现代支付系统建设,改进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十堰市作为全国2002年度100个银行卡联网通用试点城市之一,虽然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实现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提出的全省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在“面”、“量”和“质”等三个方面有新的发展与突破的总体工作目标,近期我们对我市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一、基本现状目前,我市发卡行共5家,安…  相似文献   

19.
按照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快我国银行卡联合进程一系列重要批示的精神,最近召开的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提出银行卡业务要按照“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的方向推进,这是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新的起点,它意味着今后我国银行卡业务将由相对分散走向更加紧密的联合与协作,我们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继续致力于以下方面的发展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加快郊区银行卡业务发展与联网通用建设是促进市郊区县经济发展、提升银行卡应用整体水平的重要一环,如何推进郊区银行卡的应用与发展是人民银行面临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并已成为当前银行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在推进南京郊区银行卡业务发展与联网通用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