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自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业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已普遍实施了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本文就双鸭山市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加以阐述,并提出解决 相似文献
3.
邵峰 《金融经济(银川)》2004,(6):16-17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可能性,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以此来揭示贷款真实价值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4.
5.
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贷款风险管理的科学化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进行贷款管理时不但要将五级分类作为一种分类方法来使用,更重要的是透过五级分类的理念,来指导和完善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预见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6.
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杭州金融监管办调研组 《浙江金融》2001,(3):22-24
自1998年人民银行发布<贷款风险分类原则(试行)>以来,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践证明它较"一逾两呆"的分类方法能更科学地揭示贷款的质量状况和风险程度,能更有效地加强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或难题,尤其是在贷款分类标准的具体应用和贷款质量认定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有些标准界限难以把握,有些定量标准计算较繁琐,与中国国情及企业管理现状尚有一定差距.为有效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的组织实施,迫切需要制订一套新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以期限性标准为主,以判断性标准为辅"的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一、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的定义五级分类法是以风险为基础,其任务首先是暴露风险、量化风险,揭示贷款的真实价值。人民银行规定:根据贷款及时、足额回收的可能性,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不同类别,即"五级分类"。前两类为优良贷款,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二、目前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从1998年试点到现在全面推行五级分类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基础管理比较薄弱,贷款的档案资料不全甚至遗失,给分类工作带来了困难。五级分类建立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客户信息量的要求不仅是丰富、完善、翔实,而且要求要活、要新,更要动态监测、分析由表及里,由往而今、去伪存真。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信贷员素质再高也不能准确判断五级分类的结果。五级分类由 相似文献
8.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此前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类。 相似文献
9.
浅析贷款五级分类与贷款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生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6):64-66
贷款五级分类又称贷款风险分类,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力法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是我国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和加强金融监管进行的一项基础性政策建设,它将对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逐步实行了以风险为基础的五级分类管理.据调查,分类过程中潜伏着风险隐患,制约和影响了贷款分类管理水平,为此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月1日各家商业银行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其分类标准与原执行的仅仅按贷款期限划分贷款形态相比,要求的知识含量要高很多。五级分类法更能动态、客观全面地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特别是五级分类后三项贷款分类与“一逾两呆”口径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是农业银行为进一步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与国际信贷资产管理惯例接轨,向现代商业银行迈进的重要步骤。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八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14.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金融界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改造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将倍受公众关注,判别信贷资产质量的五级分类制度现实运作情况是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我国银行业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2年起对我国各类银行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即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地区间、行际间和认识上的差异,商业银行在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难以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及盈亏状况,因此,弱化信息不对称是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信息不对称对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影响及其成因根据信息学原理,信息不对称往往会给市场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由此危及信贷资产的安全。为了… 相似文献
16.
17.
卞云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5,(1):56-60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目前,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对加快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贷款质量,降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制度的认识逐渐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逐渐增强,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银行内部和外部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五级分类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不利于客观真实地揭示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