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齐齐哈尔地区少数民族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获取148人,对少数民族高中生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研究考察。结果表明,从整体而言少数民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程度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程度较高,各少数民族高中生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在性别属性及民族属性上发展状况相一致。同时。民族认同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提升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科学构建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大力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以“意识”为导向,以“团结”为核心,加强民族心理和“五个认同”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把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从民族文化自我认同走向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企业只有得到员工的认同,才能使企业内部上下团结一致,努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因此,如何运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认同已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认同对企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企业认同的影响,包括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规范作用.提出了如何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认同的方法。最后,对于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认同时需注意的问题加以了说明.得出了企业认同对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认同形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认同是衡量个体融入主体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杭州市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具有模糊的身份认同、略偏向于负面的经济认同、失衡的制度认同和滞后的城市生活方式认同的特点。因此,建议政府要通过完善征地安置补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撤村建居政策和教育政策,提高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生活能力,夯实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的基础,落实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5.
职业污名影响着酒店一线员工的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本研究以深圳市酒店的一线员工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验证职业污名感、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污名感对离职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认同在职业污名感和离职意愿中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组织认同则在职业认同与离职意愿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且不同水平的组织认同发挥不同的调节效应。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认为要围绕酒店一线员工心理需求、社会需求、职业需求,加强组织建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优化酒店一线员工的公众表现,有效提升酒店一线员工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进而保持一线员工队伍的活力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理论包括国家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和国家范围内其它少数民族的共同认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的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和感情归属,对抵制西方国家消极意识形态的影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具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必要性。基于实证性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内容架构应包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与影响因素、“认同水平”测量体系的构建和提高认同水平对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国外学者对国家认同的关注是多元的,深刻的。尤其是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范式给我们以启示。西方世界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价值理念,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但其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认同危机;因其常常破坏和颠覆其他国家主权统一,证明其国家认同建设的理念有着极其严重的虚伪性。而当代中国民族众多,情况特殊,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成为一...  相似文献   

9.
外语学习者自我认同与其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另一语言及其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者自我认同呈现复杂性、多元性、动态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外语学习者自我认同与其学业成就的密切关系,指出稳定积极的自我认同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业成就,同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是提高信度、增强认同。边疆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显著特点,准确把握这些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信度、增强认同,以人为本、增强实效。才能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他们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三全育人”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思想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行为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在探析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整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全员育人资源、全过程协调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全方位联动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知行合一等实践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践行。  相似文献   

12.
对政治系统的稳固政治认同是现代化的基础。文章通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五个指标观察农村青年政治认同,并基于合法性理论,对农村青年政治认同弱化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工作性质决定其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职业优势。新时代,如何把辅导员在教育中的优势转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能,是摆在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辅导员应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素质,锻炼自身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渗透力、亲和力和互动力,实现对大学生全方位的价值引领,提升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财富认同危机和文化认同危机是我国财富伦理中和谐问题的思想根源。因此,人们酌心理对财富达到符合法制和伦理的认同是实现财富伦理和谐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子钦 《科学决策》2022,(10):81-94
为了探寻以政治认同为代表的非经济因素对信用风险产生的影响,将非经济因素的相关变量纳入金融分析框架的思路。整合经济因素及非经济因素数据,通过 BP 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 LSTM 对问题进行建模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政治认同程度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有显著影响;企业高管的政治认同程度越高,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相对越低;加入企业高管政治认同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对信用风险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解读巴拉克·奥巴马的自传,以奥巴马为个例来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认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主体很可能产生一种分裂的文化身份认同,引起急切的身份焦虑,造成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多元文化背景使奥巴马在逐渐理解和包容中,建立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工作认同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文章以“基于任务的模型”和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北京市100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型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程度对员工工作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要求和工作条件感知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性别调节了工作条件感知与员工工作认同之间的关系,即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影响下,与男性相比,工作条件感知变化越明显,女性对工作的认同越强。  相似文献   

18.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增强提高辽宁自主创新能力的政治认同不可或缺。当前,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提高辽宁自主创新能力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民认同形式的网络舆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网络舆情实质讲就是网民基于自身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关于议题的认同判定,并在网民的互动中趋同和分化,而网民在此互动过程中分享知识和经验,组建和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人生经验和价值信念。认同形式下的网络舆情管理应宣扬理性辩论,发挥网络自滤作用;及时参与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畅通诉求平台,净化网络舆情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南方经济》2019,38(11):131-144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