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薛艳峰 《经济论坛》2013,(1):106-108,117
在中国主要山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八个聚落为例,对聚落能源结构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证实,山区聚落以木柴等生物质能源为主,即使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山区聚落也是如此,聚落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以聚落燃料采集为主的分散式生态破坏已成为当前山区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聚落所依托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职缘关系对生物质能源管理的成效不理想.因此,政府应实施山区聚落能源建设和结构调整,在资源管理上逐步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聚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鼓励发展炭薪林,解决农户的薪柴利用问题;出台政策,培育沼气使用专业服务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相似文献   

3.
冯健  张小林 《经济地理》2000,20(4):60-66
揭示圩区农村聚落的特征,分析其社会传统、居民的心理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是编制集镇规划的前期工作,在指出圩区集镇规划编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编制圩区集镇规划的若干核心技术要领。最后从集镇规划对圩区发展和聚落型式调整的意义,如何在集镇规划中协调新老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护圩区传统水乡城镇风貌并保持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以及信镇规划与圩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值法对集镇规模量化评价,以位序—规模法则、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为方法的宣威市集镇体系分形研究表明:①集镇体系规模和空间结构都具有明显分形特征,但也存在分形发育不完善等问题。②集镇体系规模分布分散,兼具"发育不足"和"差异显著"双重特征,向心性与城镇体系相异、均衡性差、交通联系薄弱,呈"小聚集"形态分布于河谷、交通线及坝区,"多圈层"、"多中心"和"低海拔指向"特征明显。③分形发育受自组组织力量交织影响,"山、河、坝"相间分布的地理环境是集镇体系分形的基础支撑,交通因素是分形发育的控制变量。可利用分形理论进行聚落体系规划,扶持重点集镇、改善交通条件促进集镇体系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年Google Earth数据、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借助ENVI和Arc GIS,在村落—庭院尺度,刻画了西藏当雄县当曲流域聚落演变,分析了聚落演变的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探讨了牧区聚落优化的路径。研究发现:(1)2010—2015年当曲流域聚落已经由传统的游牧迁徙演进到定居放牧阶段,聚落规模显著增大,分布海拔有所降低、选址改善,亚村落—庭院尺度的聚落斑块呈集聚型,聚落定居化、集中化趋势明显。(2)水源、草场、交通是牧区聚落集聚的引力因子,高海拔、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是聚落集聚的斥力因子。聚落体系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矛盾中不断演化发展。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交通便捷的地区的聚落得以快速发展;分布于高海拔、山区、水草资源欠佳、生态敏感、交通不便地区的聚落趋于萎缩。(3)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定居化深刻影响着牧区聚落分布格局与发展演变。可选取经济生态化、特色产业化、新型城镇化、适度定居化等路径,优化区域规划、完善公用基础设施、高效配置水草资源和整合制度政策,促进草原牧区聚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宁波市鄞州区从宋代至清末翔实而连续的地方志史料,梳理、解读鄞州区城镇发展的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市场基础,剖析其城镇的历史发展过程。宋代到明代间,鄞州区的集镇在平原和山区分界线上发育成长、形成第一个集镇圈;明代到清初,在平原中部形成第二个集镇圈;清初到民国时期,集市在两圈之间增加。集镇之间没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其分布格局与平原区域和河流水网密切关联,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奠定现代小城镇的分布格局。因此,鄞州区城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集镇格局,有着深刻的历史继承性,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形态分类即以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农田分布、人口规模和聚落占地面积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对勐龙镇12个办事处和89个聚落类型(自然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研究,其中傣族聚落有12个类型,傣族与其他民族混居聚落有1个类型,哈呢族聚落27个类型,拉祜族聚落11个类型,布下聚落1个类型,阿克人聚落2个类型,末标式聚落2个类型,布朗族聚落9个类型,汉族聚落有1个类型,对各聚落的类型特征作了评价分析,提出了傣族农村聚落分类分级体系。探讨了山区、半山区和坝区农村聚落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聚落类型提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方向和整治途径。  相似文献   

8.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2021,41(4):148-157
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中1998—2019年的597篇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绘制出研究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总结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研究主体构成。结果显示:(1)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目前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社会背景,聚落形态研究已经在地理、规划、建筑和历史等学科细分成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包括乡村聚落宏观分布、聚落形态构成、空间演变、地域文化、史前和历史聚落形态。(2)发文量总体上随着时间逐渐增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之前发文量相对较少,以史前聚落形态研究为主;2004—2013年发文量经历了一定的反复,对传统聚落分布格局研究日益增多;2013年至今发文量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研究领域发生细化,量化研究方式增加。(3)对乡村聚落形态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有地理资源类、历史考古类和规划建筑类三种。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集中在地理资源类科研机构,跨学科机构合作极少。(4)发文作者合作关系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大规模学术团队较少,小规模团队和独立作者较多。未来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1)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经验,进一步梳理完善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体系;(2)深入交叉学科理论的应用;(3)强化定量研究;(4)从传统聚落形态布局中吸取针对防疫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应用到规划、设计、建设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正蓝旗聚落发展演变(1933—198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锡林郭勒盟南部的正蓝旗为例,采用历史文献资料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锡林郭勒盟分册》中聚落相关数据,建立了研究区聚落名称、建村时间、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主要聚落指标为基础数据源,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解读从聚落形成伊始到1983年期间研究区聚落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看,研究区聚落以宋朝的黑城子为主要起点进行发展演变。从不同时期的聚落数量变化趋势图上看,可把聚落增长变化趋势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55年前缓慢增长、1955—1965年高速增长及1965—1983年为负增长阶段,其中1955—1965年建村速度最快,新增加166个聚落。(2)从空间分布上看,研究区聚落在各个时期密度最大的区域均位于胡鲁斯台乡、哈毕日嘎乡和阿日呼布乡的东部,也是正蓝旗的西南部,依次不断向外围扩展,表明正蓝旗聚落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传承性。(3)从正蓝旗聚落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情况上看,牧区聚落多为牧村,规模较小,且聚落布局较为发散。由牧村的规模结构而言,研究区聚落规模可划分为四个等级。经分析表明,研究区聚落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符合城市位序—规模法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执政成本等原因,往往会出现人均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过快,财政收支差额日益扩大,靠中央转移支付来弥补的现象。其最优财政支出规模应当是多少才合适呢?本文以新疆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此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2.
重点开发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区域,以广西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梧州市为例,通过对梧州市2006—2009年招商引资的数据分析发现:梧州市承接转移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承接产业转移与地方资源禀赋相关性强,产业转移来源地以广东、广西和福建为主,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因素,较为宽松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地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梧州产业集聚的拉力因素,开放程度提高与资源依赖性增强、以及廉价的运输成本使得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和集聚成为可能。寻找企业最小综合成本的区位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因此,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是地域功能属性、综合成本和产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宋戈  王兰霞  方斌  王杨 《经济地理》2005,25(6):887-890,919
以黑龙江省阿城市土地利用的自身特点和现状数据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选择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标准计算出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结合阿城市实际情况提出其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民勤县荒漠绿洲农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在持续退化;难以为继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体系;条块分割的经验型组织管理体制难以驾驭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其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可持续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对我国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旅游景区游客感知满意度理论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等同性检验及均值模型检验,对兰州市白塔山、五泉山、兴隆山三个旅游景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游客对资源、服务、价值的感知与满意度显著相关,满意度对忠诚度有积极影响;②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和跨组比较的可行性;③与白塔山相比,五泉山具有相对的资源和服务优势,兴隆山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而在服务和感知价值方面处于劣势地位。文章的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均值模型,同时考虑并处理了多个因变量,找到了影响该景区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发现了该景区目前存在的不足,对三个景区不同结构因子进行直接对比,发现了每个景区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可为景区今后发展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初步得出不仅沿线地区将产生深刻变化,且临近区域也受益匪浅的结论,从客观上论证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住宅商品化的支撑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旭东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0,20(1):121-124
本文从住宅商品化内涵分析入手,针对当前我国住宅商品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并论述了由四个基本内容构成的住宅商品化支撑体系①观念支撑;②价格支撑;③金融支撑;④市场支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以期对我国的住宅商品化和住房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梁留科  曹新向  孙淑英 《经济地理》2004,24(1):115-118,123
会展旅游正在迅猛发展,它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很强的联动—倍增效应以及专题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河南省的会展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商贸发达等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只要采取得力措施,河南会展旅游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证了牡丹江市区的产业定位、入世(WTO)后的产业结构适应性、重点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构建等问题。提出了牡丹江市区应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的雄厚基础,形成以林纸、化工、医药、食品、建材、旅游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部门,并对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适度超前的战略性投入,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良性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城市化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祥生 《经济地理》2000,20(4):50-54
区域城市化类型研究,旨在把握不同区域的城市化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对策,为全省城市化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讨论城市化类型划分的原则及度量城市化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的区域城市化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主要城市化类型的特征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