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株潭城市群要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应率先突破"信息同享"这一关口,关键是要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信息化建设,先行整合区域信息,实现区域信息共建共享.信息化是长株潭城市群整合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必备条件.对于能推动长株潭城市群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升级发展和完善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综合服务职能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方向是"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低碳城市群,文中分析了绿色低碳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推进长株潭绿色低碳城市群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本礼  王也  曾超群 《经济地理》2023,(6):176-182+210
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供城市公共生态服务的功能,具有大规模、高碳汇、生态系统敏感的特点。文章以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背景下,结合过往研究,将用地类型划分为碳汇用地与非碳汇用地,分析其2015、2020年碳汇用地及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株潭绿心地区碳汇用地面积总体呈缩减态势,其总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农用地的缩减;非碳汇用地中建设用地增速低但增量高,其他农用地增长显著。(2)碳汇用地内部转化的方向为碳汇能力提升的用地结构;碳汇用地向非碳汇用地的转化顺差较大,而非碳汇用地向碳汇用地的转移主要流向林地。(3)长株潭绿心地区用地总体景观格局多样性和丰富度提升显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消极干扰,且难以控制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4)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呈“东强西弱”的格局,2015—2020年总体碳汇能力总体提升显著。(5)湘江沿岸的碳汇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风险极高;中部山地区破碎化的农村建设用地将会对碳汇用地的连通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碳汇能力的降低。文章为绿心地区碳汇用地格局优化提供...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对"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生态工业网络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梅  甘德欣  唐常春  周舟 《经济地理》2011,31(2):271-276
探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模式。首先分析了新的发展形势下长株潭城市群构建生态工业网络的重要意义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提出立足于长株潭核心区内现有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选择关键种企业和关键种生态工业园,构建从企业到园区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多层次产业生态链网,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信息、科技、管理为支撑,实现产业生态链网与区域在社会层面融合的生态工业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娄底被列入湖南"3+5"城市群,即长株潭大城市群的建设之中.长株潭大城市群的建设,无疑为娄底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它打造了全省核心增长极,为周边城市提供了最广阔的跟进空问和发展平台.娄底作为紧靠长株潭的周边城市,理性分析自身的现实基础条件,自觉扬长避短,对于加快融入长株潭大城市群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化城市群成为一种高级空间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网络化空间模型,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现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处于均质发展状态,核心城市极核功能初步形成,部分节点城市成长为次核心城市,验证了其具备多中心网络化模式的雏形。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各节点城市特征,分别从空间、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提出"四集"优化策略,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木桶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放华  魏清泉  苏薇 《经济地理》2008,28(5):809-812
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寻找空间发展的契机,文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并运用"新木桶理论"从产业空间、交通空间、战略空间、生态空间等方面对其提出空间整合构想,为新时期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郊自然开放空间在被城市空间替代的过程中,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和环境问题。而构建通风廊道可以通过提升城市通风能力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和雾霾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风景园林师,从改善城市风环境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的空间规划中考虑通风廊道构建方案,提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创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为研究对象,采用WRF模式定量分析典型天气条件下绿心空间布局变化对城市群风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绿心的自然通风潜力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充分挖掘城市开放空间的通风性能和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0.
陈凌建 《当代经济》2010,(10):89-91
发展长株潭"两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现代农业建设进程,需要了解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代农业的禀赋和基础条件.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人才基础、体制机制基础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长株潭"两型农业"发展的禀赋.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其转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产业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城市体系中各城市主体功能随时间发生变迁,因此,研究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及时空演变,对于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和总结当前国内学者城市职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区位商指数以及改进形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区位商指数,并分析了其属性。以此为基础,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的时空转换。结果表明:辽中城市群各城市职能的"制造业"特色突出,城市职能呈"重型产业化";中心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功能日益趋强,金融、科研、教育等以智力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与中心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2.
川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区位商分析法、经济重心分析法分别对川渝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联系、空间重心演变路径进行研究,探寻川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川渝城市群内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内部各行业的分配存在差距,但各城市的辐射能力都比较强,而各指标重心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逐渐变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川渝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文章分析了三级水平上的城市影响域,指出产业差异是形成城市间联系的基本动力,并通过交通和通讯网络得以实现,历史基础和城市等级规模在本区域城市联系的形成中具有特殊作用。进一步论述了差异巨大、结构畸形为特征的城市群等规模特点,分析了职能结构细化特征,阐明了城市群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型式和三级多核圈层分布规律。最后提出城市君结构优化的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西安的中心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群区战略规划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士谋  陈振光  吴松  王波 《经济地理》2008,28(4):529-534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其规划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并存在着诸如内部结构功能不完善、规划中对环境的重视不够,环境污染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城市群规划的重要意义、规划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城市群规划的新思维新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核心城市、网络发展、合理开发等),特别是在城市群区内的超大城市、核心城市应当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城市,环境质量好的清洁型、服务型城市.以期能在规划界引起探讨,从而使城市群规划与城市群的发展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联系分析视角下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城市群内部联系视角,重点研究浙中城市群空间和功能结构特征.研究通过抽样调查获取浙中城市群城市间人口出行相关信息,设计表征城市群人流联系特征的人流指数和出行目的指数,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浙中城市群空间上表现多中心网络状结构特征,功能上呈现多个经济中心并逐步弱化的行政中心结构特征,层级结构表现为扁平化.以此引导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规划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群结构优化和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与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城市特征,是城市的灵魂,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剖析城市文化的内涵,指出建设城市文化对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的意义,进而对加快城市文化的建设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冯云廷 《经济地理》2005,25(6):814-816
城市化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和城乡地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要素聚集和时空秩序的整合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城市聚集机制来完成的.文章以聚集经济理论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导致城市聚集的经济机制.提出了“比较利益-互补利益-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利益关系链,是引致城市聚集的基本动力的观点,同时,还以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两次效应为出发点,考察了城市聚集的实现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这种研究对于更好地透视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思考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思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成长能力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群元  宋玉祥 《经济地理》2011,31(11):1840-1844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旭亮  宁越敏 《经济地理》2011,31(3):353-35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和国际化程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上海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构,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组团和与上海的联系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将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异军突起,中小城市国际化充分彰显,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辐射区、次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重城市国际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