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现有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年我国各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对其呈现出的区域格局及区域差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偏低,多数省区处于中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分布格局上有所差异,但并不显著;我国省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湖南省交通和经济数据,利用交通优势度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性模型,计算2005、2010和2015年湖南省交通优势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交通与经济协调度、交通与经济相对发展水平,从时序演变和区域比较两方面加以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5年湖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逐渐提高,呈现以长株潭核心区为中心向外递减的空间格局;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长株潭核心区及各市州的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区域差异基本保持稳定;③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逐渐提高,中东部城区比西部山区协调性好,区域差异逐渐缩小;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2015年全部市县交通超前于经济发展,但交通相对经济的超前度日趋合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物理学领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分析对全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发展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二者阶段之间及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入境旅游流发展水平阶段增长率较区域经济阶段增长率快,且阶段发展水平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强;区域经济阶段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弱。(2)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耦合协调度阶段增长率均在20%以上,阶段标准差演变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在减小。(3)各省区耦合协调度格局实现了由严重失调至初级协调区间的跨越,总体向协调趋势继续演变,但阶段内部二者协调度类型又有所交叉。(4)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区域政策等因素是造成区域耦合协调度格局及其差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阶段,上述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丰富旅游流研究内容,明确各区域耦合协调度阶段发展特征及其差异性,耦合协调度格局层次性及演变趋势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交通、信息通讯、给水能源、文化卫生、环境基础设施五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地级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试图揭示河南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在全省区域内整体上呈现出北部区域要高于南部区域的空间格局,这种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格局反映了全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证实了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及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反映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然后采用2008年的指标数据,计算并评价了各省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表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梯度递减趋势;东部地区省份和大部分中部地区省份,社会保障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从协调度所属等级来看,类似于"橄榄球"状,优质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基本协调和轻度失调的较多,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经济与环境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三者的协调发展是3E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进行了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综合发展评价。实证检验结论认为: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变化幅度最大;从能源、环境与经济各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平均值可以看出,能源与环境处于极不协调状态,能源与经济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经济与环境以及能源之间均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各省级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各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区域公共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从纵向比较来看,与2006年相比,2010年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且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科技金融的实施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创新公共金融政策和工具,构建区域性公共金融平台,提供长期持续的公共金融支持,实现公共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投入匹配,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我国28个省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各省级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各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区域公共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从纵向比较来看,与2006年相比,2010年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且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科技金融的实施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创新公共金融政策和工具,构建区域性公共金融平台,提供长期持续的公共金融支持,实现公共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投入匹配,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和法,测出1997—2003间各城市年度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比较综合水平空间差异得出,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城市之间差异并不明显;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通过比较城市化子系统水平空间差异及其变化,发现城市化空间集聚水平与综合水平差异较为一致,经济增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较为突出,但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小。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城市化历史基础、全球化的区域响应、制度创新的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与区域管理体制是空间差异形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区综合实力的ANN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利华 《经济地理》2003,23(1):9-1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可行的。针对地区综合实力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18.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