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我国正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过渡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粮食流通体制所面临的现状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不健全、市场法规不配套、政府功能不适应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和对待。要解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市场竞争与价格的作用很难完成,应既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又强化政府功能,规范政府行为,控制、调节经济体制转换秩序来实现。以尽可能降低体制转换成本,顺利完成从计划分配向市场化的转换。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我国的粮食流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3.
4.
5.
一、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探索。先后推出了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保护价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两线运行”机制,“四分开一并轨”、“四分开一完善”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措施,目前又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不难看出,粮食流通由政府控制逐渐向市场化过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渐接近总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6.
7.
8.
丁一  经田  王峰  妍鹏  福香  云凤 《齐鲁粮食》2006,(7):24-26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粮食经营主体迅速增加,山东地区的粮食流通形成了散、乱、弱的局面,现代粮食物流业之间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种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商品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并直接导致产销衔接不畅,运输成本增加,无法保证重点企业粮食的运输,给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价格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何适应经济一体化和粮食流通市场化的大趋势,加快山东地区粮食物流的发展、建设,就成为我们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从今年4月起,我省青岛、烟台、威海3市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各地为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是“三加强一加快”,即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储备粮体系建设,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市场“放而不乱”;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步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浙江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后,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北京、天津等主销区省市又相继放开。只要粮食形势不发生大的波动,一些粮食非主产区省市也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主产区在应对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粮食流通体制上,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当前中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性矛盾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粮食必须面临的现实情况,必须进一步了解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格局演变状态,探索在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方法]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选择不同样本数据(省级粮食产量、消费量),通过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对2000~2014年全国稻谷、玉米和小麦的生产和消费的重心进行测算,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3种作物的生产和消费重心运行轨迹进行描绘并对其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的耦合性进行测算。[结果]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空间匹配性在不断下降,空间布局和粮食利益矛盾进一步加深,区域利益矛盾激化,给新时期粮食储备、粮食调配、粮食多样化供给等方面带来挑战。[结论]需要各区域主体明确责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省际合作,建立区域粮食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粮食的合理配置,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阶段DEA Windows的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耕地面积有限、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评价粮食生产效率、认清粮食生产现状、探索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06—2015年主产区13个省域数据,采用三阶段DEA和DEA-Windows相结合的方法,既关注外部环境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又注重主产区各省在粮食生产效率上的动态演变规律,从而更加精准地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外生环境变量对粮食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受灾面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阻碍粮食生产效率,而人均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剔除环境影响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发生了较大变化,江苏省和河南省成为粮食生产效率最高的省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其余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均有所提升;从剥离环境影响后的区域效率分布情况来看,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出从中部地区向东西两边逐级递减的趋势,但就其自身发展而言,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增长速度最快,区域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主产区内部的粮食生产效率演变处于收敛过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的粮食生产效率仍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三阶段DEA-Windows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水平,应结合地方实际,有侧重的制定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主产区农户节水灌溉采用意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垦区已形成科学农业节水体系,但广大市县节水灌溉率非常低,大多采用传统漫灌方式.该文依据黑龙江省364个市县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政府扶持、耕地面积、年龄等因素具有正相关作用.最后提出构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构建农户农业用水激励机制、扩大农户的耕地规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演变,以期为新时期如何从整体上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分析了1978—201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的演变特征及三大主粮(玉米、稻谷和小麦)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贡献变化趋势。基于省域尺度,对31个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空间分异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全局G系数分析了省域粮食单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8—198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由于单产的大幅提升,总产量持续增长。1986—1999年种植面积相对波动较小,由于单产的不稳定导致总产量波动较大。2000—2003年随着种植面积的短暂降低,粮食产量也整体呈降低趋势,这个阶段单产水平也不稳定。2004—2017年由于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共同作用,粮食产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2018年相对2017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产水平。玉米对产量的贡献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8—2018年各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天津等10个(市、区)的种植面积降低幅度均在30%以上,其他地区或是面积扩大或是变化较小。相对种植面积,大部分省(市、区)的产量增加比例较大,尤其是主产区。(3)全国各地区粮食单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粮食主产区较明显,空间布局变化较小。全国省域粮食单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结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水平,仍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亚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加强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互相协调,不仅对亚太地区国家农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保护涉农企业利益,增加出口,保证进口食品安全和对我国人民食品安全保障非常必要,也是建立全球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研究河南省三大粮食核心产区(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的生态重建状况,针对生态重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的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三大粮食核心产区的12个县的农业局和环保局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生态重建状况及面临的问题。采用统计分析法,了解2010~2016年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旱灾面积、农用化肥和复合肥施用量,分析该区域生态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结果]河南省农业和环保部门对三大粮食主产区80%以上的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开展了生态文化宣传工作,在此行动推动下,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生态重建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之前河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旱灾受灾面积逐年扩大,2010~2015年农用化肥及复合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导致三大粮食核心产区的水源和土壤污染严重。生态重建面临资金、技术和人员缺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缺乏管理机制等诸多问题。[结论]河南省三大粮食主产区以水资源大量开采和土壤污染为主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生态重建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阻碍了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退耕还林试点市延安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对延安市1997~2009年间耕地变化动态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3年延安市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则趋于下降;近些年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区内耕地压力、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趋势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的生产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研究我国粮食的生产现状,探索优化粮食布局的措施,有利于粮食的平稳增产,更好地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2006—2015年为研究时间尺度,以我国南北方为研究的地域尺度,系统分析五大类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稻谷、豆类和薯类)及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探究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转移趋势。[结果]我国玉米生产重心向北偏移,薯类和大豆生产重心向南偏移。南北方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显著提高,其中北方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南方,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向北方偏移。[结论]今后,我国应注意优化粮食生产格局,引导粮食种植逐步向主产区转移,加快推进主产省份粮食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产量较低的省份,逐步淘汰单产量较低的粮食作物生产,或整合粮食种植资源,在一些城市边界引导发展乡村观光旅游。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河北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原因,提出今后进一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必要性和河北省高产稳产田分区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议题,但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尝试梳理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作用机理,并实证甄别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净效应。[方法]构建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基准分析表明,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总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复种指数的适度提升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更大。[结论]应重视粮食生产的碳汇属性,通过耕作制度调整等手段加强土壤保护,挖掘粮食生产的碳汇潜力;优化陆地绿色植被空间布局,降低农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绿色植被碳汇的潜在冲突;基于区域差异,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