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08年度消费电子展(CES)上,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照例做了开幕演讲。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盖茨从他惯常的高科技演示中脱出身来,放了一段视频,主题是他在微软工作的最后一天。这提醒我们,比尔将在今年的7月告别微软,全心全意经营他的基金会。视频里,盖茨退休后似乎有无限的时间要"杀",他很想"再就业",但却四处碰壁:U2的主唱波诺告诉他不会用他来替换自己的吉他手;斯皮尔伯格轻斥说有钱也买不来演戏的天分;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都拒绝让他充当自己的竞选伙伴。  相似文献   

2.
国际     
《新电子》2013,(19):28-30
全球最古老报纸停止发行印刷版;西门子计划裁员15000人;德国高端电视制造商LoeweAG申请破产;丰田看淡电动汽车市场;微软2014重返CES  相似文献   

3.
影像     
《英才》2013,(2):22-22
双雄并立当地时间1月7日,美国拉斯维加斯,2013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的预展活动上。图为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左)和高通CEO保罗·雅各布。维珍之殇维珍公司下属售卖音像制品和书籍的连锁商店Virgin Megastore法国分部计划宣布破产。除了网络唱片和影片带来的冲击外,  相似文献   

4.
微软推行"黑屏"事件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微软打着维护知识产权的名誉采取的"黑屏"措施实际是垄断而不是维权.原因是微软的视窗产品在中国已经形成垄断性市场.微软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和行为是导致微软盗版泛滥的原因之一.微软在中国的视窗产品价格过高,不符合中国国情.微软的行为是垄断,应当从价格法方面去规制.  相似文献   

5.
数据     
《中国新时代》2007,(10):20-20
"微软垄断案"败诉对于"微软垄断案"的辩护律师团来说,9月17日是最糟糕的一天。历时三年的辩护最终未能让欧洲初审法院在罚金上做出丝毫让步。欧洲初审法院驳回了微软对欧盟委员的反垄  相似文献   

6.
微软中国CEO为何总是来去匆匆,因为微软还固守着"全球思考,本地执行"的老一套9月19日,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卸任,将出任NBA中国CEO,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将出任代理CEO。相对于前任,陈永正在微软中国的职位上也成功留下了自己的符号,那就是:政府公关。  相似文献   

7.
Windows 8上市还不到一个月,微软便发布了有"Win8之父"之称的史蒂文·辛诺夫斯基(Steven Sinofsky)离职的消息。作为Windows与Windows Live部门总裁,辛诺夫斯基被认为是微软最有能力的高管之一。他1989年加入微软,已任职34年,曾担任比尔·盖茨的技术顾问,并一手打造了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以及主导微软旗舰产品Windows两个版本的开发。2009年发布的Windows 7,将  相似文献   

8.
管理扁平化,快速决策 微软前中国总裁高群耀在<体验微软一我对微软说实话>中的说过一句话:"微软中国的报告渠道多达七个环节,通过这个渠道到达最高层要跑多远?热情能维系多久?"当小企业成为大企业时,庞大的机构常常会使其步伐变得缓慢下来,即便像微软这样优秀的企业,在如何应对"大企业病"时也面临着难题.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早春春寒料峭,国内IT业频传高层"人事地震",从搜狐到康柏再到微软,而其中最让人震惊和发人深思的无疑应该是微软(中国)总裁兼总经理高群耀博士的突然离职.尽管微软方面称高群耀是"为了追求新的事业发展机会"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人不相信这个理由,人们更关注的是高群耀离职的背后.  相似文献   

10.
《经营者》2001,(11)
<正> 在当今这个跳槽现象普遍盛行的时代,为什么微软能够"生产"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且他们许多人在取得经济独立后,仍对公司忠心耿耿,仍继续留在微软工作?请看微软高效的人才管理模式 "智力高于一切"的选人模式盖茨先生视企业"招募人才"为"直接收益"从优秀人才中选择更为优秀者,这是微软的选才政策。如1988年到1994年间,微软每年从大约12万应聘者中挑选150-175名员工。其次是严把"入门"关,即在使用之前就对应聘者进行严格评估。第三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情有独钟,其新雇员的89%以上是从大学招募而来的。因为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更愿意学习,更乐于提出新见解,贯彻微软开发软件的方针和办法更彻底。 "宁缺勿滥"的用人原则即使某个重要职位长期空缺,微软也不会找一个不称职的员工,而要将位置留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这个跳槽现象普遍盛行的时代,为什么微软能够"生产"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且他们许多人在取得经济独立后,仍对公司忠心耿耿,仍继续留在微软工作?请看微软高效的人才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商业视窗     
《英才》2013,(10):14-20
诺基亚"下嫁"微软?在微软宣布以54.4亿欧元现金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以及相关的专利授权后,业内人士调侃道:"148岁的诺基亚‘下嫁’38岁的微软"。而微软CEO鲍尔默和诺基亚CEO艾洛普则针对此次收购共同发出公开信称"将加速发展Windows生态系统"。收购主要为两部分:37.9亿欧元用于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16.5亿欧元将用于购买相关的专利手机使用权以及HERE地图的授权费等。  相似文献   

13.
今年早些时候,唐骏还豪情万丈地说:"在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上,我最少会做3年。"如果真是这样,他将是微软中国公司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总裁。想不到,就在今年10月,微软总部却宣布,唐骏不再负责微软中国的市场、销售、财务及人事诸项事务,转而只负责上海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以及设在北京的中国技术中心的工作。尽管目前"总裁"的头衔还戴在他的头上,但他却陷入了出道以来极其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哈佛新生尼克·西雅瑞里(NickCiarelli)最近觉得万分委屈,因为他这个苹果迷被苹果电脑公司告了。原因是,西雅瑞里在苹果电脑正式发布其新产品Mini和Shuffle消息之前,在他的博客网站ThinkSecret.com上就发布了这一信息。无独有偶,一位长期关注微软技术与产品动态的博客詹森·卡拉克尼斯(JasonCalacanis)最近也收到一封发自微软的"恐吓信",要求他立即删除之前发表在Engadget上的一篇关于WindowsMobile2005的文章。微软公司称,由于该文并没有得到微软公司的授权,詹森·卡拉克尼斯的行为属于泄漏"商业机密",如果他不立即删除,他有可能会再…  相似文献   

15.
唐骏的离开是必然的,这就好比那个华容道的游戏:必须要推走一个,才能让另一个通过。从微软到盛大,从盛大到新华都,唐骏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利益和声望双丰收。不同于大多数其他职业经理人,唐骏的每次离职都是一片和谐,真是所谓"君子绝交无恶言"。在4年前离开微软的时候,唐骏不仅获得了比尔·盖茨写的感谢信,还得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的称号。4年之后,历史重演——盛大董事长兼CEO陈天桥不仅用极高的赞誉为唐骏送行,还授予了他CEO顾问和董事两个荣誉性的职务。  相似文献   

16.
微软招聘员工,除了考专业知识外,更看重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开始,微软就把招聘优秀大学生作为重要工作.据参加过招聘考试的学生说,微软笔试题古怪刁钻,有些简直异想天开,令人匪夷所思.不过,微软似乎不为所动,年年出一些怪题目.几年下来,这些"怪题",反倒成为许多大企业招聘时的"经典"试题.  相似文献   

17.
盖茨刚走,3月17日,他的老对手、业界公认的IT狂人麦克尼利就马不停蹄地来了。2003年的IT业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上演一场"名人秀"。而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SUN公司似乎从上到下都喜欢打"口水仗",尤其敢于指出竞争对手的"不足"来。这一点在SUN公司的CEO麦克尼利身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你瞧,麦克尼利与"宿敌"微软的口水战就很精彩。较早时间,麦克尼利就曾笑话微软的".net"是".not",并称微软的管理如同"杂耍"。这一回,两家的战火直接烧到了"源代码"上。面对微软四面出击的  相似文献   

18.
微软(中国)的总裁宝座就像受到了神的诅咒一样,接连几任都是“兵败滑铁卢”而惨淡收场,“不得善终”几乎成了微软(中国)总裁的惟一归宿,前任中国区总裁高群耀就曾坦言“这个差使连卖冰棍的老大爷都知道不好干。”在微软工作了将近10年之久的唐骏,作为微软的嫡系,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法力”去解除依附在微软(中国)总裁位置上的魔咒,驱除笼罩在微软(中国)之上的阴影。“微软中国的战略过去我不清  相似文献   

19.
麦田 《中国企业家》2007,(22):30-30
Google的如日中天,在于它将"门户"的游戏规则置换为"搜索",而互联网上的下一个Big deal——"社会化网络"(Social Network)足音已近最近,微软入股Facebook而使得Facebook市值商达150亿美元,Google的CEO施密特立刻放言Facebook的价值被高估。作为和微软竞购Facebook未遂的Google,这时候其CEO如此言论一点不奇怪。但令人吃惊的是,还没几天,Google就公开宣布即将推出"open social"项目,  相似文献   

20.
"微软"诉"亚都"虽然以"亚都"的胜利告一段落,但是却提出了一个问题:盗版软件的最终用户是否构成侵权,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往小处讲,事关最终用户利益;往大处说,事关知识经济健康发展,事关参与国际竞争。信息产业界和新闻界关注此案是因为"微软"咄咄逼人和它的名气。然而,对中国软件开发来说,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微软",而是盗版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