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亚洲“四小”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分工关系的发展引人注目。作为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形成的历史还很短,但其对外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呈现出跳跃式的变化,与美国的分工关系已从垂直型分工上升为初级形式的制成品水平型分工,而且这种水平型分工正向更高级阶段过渡。在50年代,亚洲“四小”对美贸易地位无足轻重。1955年,东盟国家对美出口占亚太地区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亚洲“四小”占不  相似文献   

2.
王章辉  刘幼勤 《亚太经济》1989,(4):10-13,26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基本内容是把长期推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改为以内需为主导并与国际相协调的经济结构。日本是亚太地区一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3853万亿美元。从1985年迄今,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经济大国和金融大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忆 《亚太经济》1988,(4):11-17
出口导向战略的确立与经济增长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香港、台湾、南朝鲜、新加坡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时期。此间,“四小”先后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即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谋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1、发展规划及发展重点 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亚洲“四小”在确定技术发展方向时,主要发展半导体、电讯设备和电脑。 新加坡重视电子技术和电子工业发展,提出90年成为亚洲电脑软件中心的目标。1981年3月,政府颁布了“新十年经济发展计划”(1980—1989年),确立了十年经济发展总目标  相似文献   

5.
战后,世界性通货膨胀困扰着各国经济,然而相对而言,亚洲“四小”的物价与经济发展,基本上保持着一种衡态,但因各国或地区的情况有别,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些不同特点。 一、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 经济发展、完全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政策目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作为一种特殊发展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比较迅速。例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新加坡、台湾和南朝鲜,仅用二十年左右时间就使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的水平。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雇佣劳动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队伍日渐壮大。这支雇佣队伍一般分为两大范畴,即在工业,建筑业和运输部门工作的工人和受雇于农业部门或劳务领域的其他劳动者。前者为雇佣劳动大军的主力。  相似文献   

7.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并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并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是,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对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进行评述,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196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亚洲是接受日本资金最多的地区。约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的海外投资以资源开发和市场占有为主要目的。进入80年代,由于日本与美欧的贸易摩擦日益升级以及日本自身经济的成熟化,其对外直接  相似文献   

9.
探索四小外贸的商品结构与地区结构的变化是深入研究四小的对外贸易乃至其经济发展战略演化的重要方面,对我国目前外贸体制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有相当重要的启迪。为此,拙文不揣冒昧,就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一、“四小”出口、进口商品结构演化比较 1、新加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先看出口商品结构。1960年,新出口总额34.77亿新元,最大宗的出口是原材料,占出口总额的44.8%;其次是食品与动物,约占13.3%;再其次是燃料,占总额的11.3%;上述三项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亚洲“四小”的国际贸易备受注目。六十年代中期,它们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不到2%,1987年提商到6.5%,其中五分之二销往美国。1980年到1986年“四小”出口新增加的560亿美元中,美国市场占300亿(54%)。英国1986年进口“四小”的产品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14.6%——相当于美国从法国。  相似文献   

12.
在短短20多年中,“亚洲四小”为什么会获得成功?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其原因。 一、“亚洲四小”的产业结构变化与世界产业结构的重组 所谓中观经济是指产业结构。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一些西方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决定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例如。  相似文献   

13.
自60年代上半期以来,亚洲“四小”——新加坡、南朝鲜、香港和台湾积极推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较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按经济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同层次,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有步骤地发展对本国和本地区有利的出口加工工业,使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在将日益增多的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同时,又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本国和本地区所需的原材料和燃料。就这样,它们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使经济获得迅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到8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14.
1985年,被人们称为“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增长率普遍放慢。南朝鲜的经济增长率由1984年的7.9%下降到1985年的5.2%,香港从9.3%下降到0.8%,台湾从9.6%下降到4.7%,新加坡经济更糟,从8.2%下降为-1.8%,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负增长。有人认为,这是短期因素造成的,经过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开始以低速增长进入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时期,地处亚洲东南部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正悄然以坚定的步伐推进着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势头最强劲的地区之一,以至于人们都在谈论“亚洲新四小龙”的出现。面对它们的迅速崛起,中国做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又与这些国家在地缘、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一 亚洲“四小”经受过长期的殖民压迫和殖民统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从总体上说,它们是在经济文化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超阶段发展的特点,因此,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十分缺乏,高级技术人员更加缺乏。特别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六十年代前后就以面向世界市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7.
王舒 《湖北经济管理》2013,(24):166-168
本文基于VAR模型,采用1990-2011统计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的计量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出口结构变化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与进口结构变化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变化对出口结构变化的冲击存在正向效应,而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效应短期内不稳定,长期为零.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了有关"当代世界分工体系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研讨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近20名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就世界经济格局与国际分工体系、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竞争、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主要贸易伙伴经贸关系、国际经济协调等问题展开研讨。本文综述了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得到反映日本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对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判。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处于优势;第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以出口复杂度度量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互补的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提升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更强,而对低技术产业没有显著影响。可以预见,为了进一步巩固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本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创新力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分工的理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亚当·斯密在他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也明确阐述了他的论分工理论。对分工思想的表述进行简要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于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的理解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