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建立在高水平的科研基础和完整的科研体系之上,主要包括德国技术转移中心、公共研究机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以及高校设立的技术转移中心或公司等技术转移机构。德国高校通过与企业科研合作直接进行技术转移或通过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进行专业技术转移,并注重政策激励,激发发明人进行转化。波鸿鲁尔大学通过设立Rubitec公司,直接进行技术转移,实践中形成特有的技术转移模式,对我国 相似文献
3.
4.
5.
社工机构服务专业化过程中,志愿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社工机构与志愿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将有利于二者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文章基于现有文献资料,以C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对象,结合志愿者特点,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分析目前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困境,并针对现有问题尝试从布迪厄资本的视角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阿里达摩院运行机制体制的研究,解析出其成功运行、高效产出的四大核心要素:研究领域的前瞻化、科研组织的多样化、科研成果的实践化和人才招募的多元化.对高校创新型研究机构的运行给予3点启示: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多样科研组织为抓手、以多元人才招募为依托. 相似文献
7.
8.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而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则更应强化地方性、应用型特点,主动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文章研究表明,金陵科技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践行“南京化战略”,积极融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以科技创新服务南京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在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优化政策制度建设、打造科技服务专业团队等方面做了深入探索,这也为其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我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转移,是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7年下半年,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标志着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正式启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14.
以色列作为世界瞩目的创新创业圣地,拥有成熟高效的科研成果商业化体系,众多技术转移机构在其中扮演着连接学界和产业界的角色,其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对比分析以色列依托大学、政府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机构,研究其在使命定位、主要业务、人才结构、科研人员激励、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与经验做法。结合中国现阶段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困境,给出以下启示与建议:加快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增强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程度、更好发挥技术转移联盟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转移服务业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作为技术转移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人才开发问题也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这一点,北京市人事局今年以来正在着手制定2006年度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值得关注的是该目录将首次把技术转移服务业作为支持领域,这对促进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队伍的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从而推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高校技术转移的政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高校技术转移而颁布的相关法律,并着重分析了TLO模式的操作流程。另外,文章还介绍了日本政府制定的有关扶植政策和改革措施,以表明政府在高校技术转移活动中应发挥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最后,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从宏观角度梳理相关文件,阐明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者,技术转移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论述技术转移在核心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开展技术转移的可行性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三条线路所覆盖地区的产业技术特点和国际形势,并重分南线国别。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西线是福建省开展技术转移的重点区域,提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四个导向和软硬件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新型研发机构是伴随着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致力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一种新型研发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点,已成为连接江苏科技与经济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文章以江苏数字信息研究院为例,对其组建模式、建设成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为江苏今后的新型研发组织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