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明显快于去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09%.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3和8.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明显好于往年。但是,居民储蓄存款却出现下降,1-9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2万亿元.同比少增加2070亿元。为什么会出现居民收入增加,储蓄存款增量下降这种背离现象呢?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经济问题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消费需求总量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加大,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外贸出口下降,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尚未建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居民受到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人均生活纯收入增长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已由1991年的10.25下降到1998年的3.1%。农村居民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经营困难,外出务工收入减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已由1996年的9%降至4%。收入增幅的下降,直接影响居民当期消费。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据调查,1997年20%的高收入户占有全部收入的34%,…  相似文献   

3.
罗芳  韩玉香 《时代金融》2012,(11):65-67
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却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使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以消费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探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提升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中低收入组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的影响,指出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中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预期下降,支出预期上升,从而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应更多地依靠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罗芳  韩玉香 《云南金融》2012,(4Z):65-67
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却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使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以消费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入研究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探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与提升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中低收入组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的影响,指出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中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预期下降,支出预期上升,从而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应更多地依靠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收入差距主要包含城乡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所有制下收入差距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本文将从上述四个维度度对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联度进行计算、分析。从我国整体收入差距来看,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38。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了2.73:1,而国际上的最高标准为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将作用于收入分配制度同时也受到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增大,抑制总消费,导致内需严重不足。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需求、投资、出口,而消费需求占据主导位置,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本文将从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所有制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等角度分析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并解释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差距并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差距的大小及收支心理预期等因素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影响显著。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调整商品供给结构及价格,可以有效刺激并扩大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到2000年,我国GDP已达到89404亿元,人均GDP为7039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是1978年的18.3倍;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253.4元,是1978年的16.8倍;居民收入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了协调一致。但是,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78—2003年我国各省份城市及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消费差异,各省份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问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作了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发现这25年间:(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人均储蓄指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速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东部地区省际之间的离散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东部地区增速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东部地区省际之间的离散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3)1978-2003年,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消费)绝对差距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则一直是全国城乡收入比和消费比(即相对差距)最大的地区。本文还从耐用消费品的实物拥有量上验证了上述结论。最后文章指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出现收入上的区城差距、城乡差距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效率法则、优胜劣汰的一种必然结果.而且对于我国可能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客观存在;政府的作用空间就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不使这些差距过大,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元,增长到1996年的1926元,增长13.5倍。但进入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由1996年9%一直下降到2000年的2.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4.3,0.3,0.5,1.7个百分点,呈现农民增收不断放慢的趋势,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实际比上年仅增长2.1%。相伴随的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997-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47:1扩大至2.8:1。  相似文献   

10.
居民消费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社会总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增长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消费行为理论为我们研究居民消费增长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我们认为,当期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相比,城乡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的变动;收入分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之一,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越低;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城乡居民改革预期的不断增强,消费倾向将继续降低;消费信贷对促进近几年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作用比较明显;利率的变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以上述结论为基础,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居民对改革的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切实改善消费环境,正确引导消费观念;扩大服务消费;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85-2007年各行业人员平均收入和各年人均GDP数据,根据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计算并度量了行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并由计算的基尼系数和我国实际人均GDP的变动特征建立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取决于行业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阻滞作用。研究进一步估计和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关系对短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并提出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金融》2011,(12):5-5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报告显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73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0平方米,达到预定目标。据最新统计数据分...  相似文献   

13.
陈思  温涛 《西南金融》2011,(8):22-26
新形势下,为拉动经济内生增长,启动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设消费模型,运用1978~2009年的实际数据,对中国居民消费率、人均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消费刚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上对居民消费率增长都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阻碍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而消费刚性对居民消费率则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收入对居民消费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期上,短期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之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改善收入、消费刚性以及城乡差距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综合信息     
《中国工会财会》2009,(6):50-51
一季度人均消费3130元 今年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4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内需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率偏低且持续下降的问题凸显,消费率和投资率的长期结构性失衡使得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本文从收入增长相对滞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通过调整政府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消费结构等措施提振居民消费率。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城乡绝对差距10426元,城乡收入比为2.77:1。数据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用卡》2008,(20):74-74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最近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是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一、存贷差不断扩大因素分析 (一)存款增加和企业融资渠道增加1.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储蓄增长刚性较强。2004年牡丹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7元.比上年增长9.5%。在目前住房、教育、医疗等支出明显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物价持续走高、可供城乡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较为狭窄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增量和边际投资增量明显减少,居民持币的预防性明显增强,出现较强的边际储蓄量,新增定期存款占全部新增储蓄存款比例62.2%。  相似文献   

19.
关注     
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5%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增势平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  相似文献   

20.
第一,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当前我国人均纯收入是2376元,而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1扩大到目前的3.29: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福利性补贴和农民收入中要缴纳和负担的税费,及生产性支出等因素,则城乡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差距将会更大。在农民实际收入较低,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农民纳入统一的税收体制会给解决“三农”问题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到一定的程度,统一城乡税制才具备必要的财政意义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