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指标的比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的二元经济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居住农村,到1999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达74.49%;基数大、增长快,现已成为农村人口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其同美国相关比较如下: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虽然中美两国农业劳动力占国家总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但中国的下降幅度不大,从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才下降2个百分点,而美国同期却下降达2.77个百分点;并且就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来看,从1980年到1994年的15年间,美国农业从业人数呈逐步下降态势,而中国却净增…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如何转移,已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我们制定长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城镇就业问题,而且要探讨由于靠政策、靠科学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途径。(一)人口城市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的发展趋势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世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趋势。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21年仅21%,1980年上升到42.4%;预测2000年城市(镇)人口将达到52%左右。但目前世界各国城乡人口的比例相差悬殊,据1980年统计,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平均占69%(其中,英国占88.3%、  相似文献   

3.
对石家庄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情况的调查阎德瑞,肖力,曹春娥一、1978年以来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绩1、1978年以来,我市农业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1950年,我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3.28%,1978年降为86.3...  相似文献   

4.
一、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机会, 是各国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共同经验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凡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保持低工资优势的国家,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国家。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而言,英国和美国之所以工资水平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过程在战前已基本完成,可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劳动力已大大减少甚至微乎其微了。据统计,英国和美国在1945—1961年间的农业劳动人口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仅为5%和12%,1970年又分别降为2.8%和3.7%。与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现代产业向城市聚集的一个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地区转移、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扩大的一个过程.它以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为典型表现,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高低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6.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使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也就是要加快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步伐。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以1500多万人的速度向东部地区大中小城市转移。据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已从1989年的26.2%提高到2001年的37.7%,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62.3%。估计到2020年农村人口比重将降到45%左右。  相似文献   

7.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启君 《经济纵横》1997,(11):17-21
1979—199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原因探析□尚启君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转移速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5年),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1985年跟1978年相比,全国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问题过去是个禁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基本按照一个模式安排,似乎只有把现有三亿左右农村劳动力固定在十几亿亩耕地上,甚至仅仅固定在粮食生产上,才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我们提倡从实际出发,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劳动力的绝对和相对剩余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人类社会历史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过多次。世界各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世界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共同趋势。1925年世界总人口是19.28亿。当时农村人口有15.23亿,占总人口的79%,而且绝大多数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1980年世界总人口增加到44.13亿,增加了118.89%。农业人口增加  相似文献   

9.
一、背景与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 %以上的农业大国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背景之下 ,能否成功地实现转型 ,关键取决于人力资本。随着耕地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将持续下去。据调查 ,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 ,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高于非外出劳动力 ,这无疑使原本人力资本缺乏的农村雪上加霜 ,严重妨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从另一角度来分析 ,随着国有…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人了老龄化社会。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008年底我国现有人口13280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956万人,占总人口的8.3%。今后一个时期,老龄人口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比例高于城市,将直接导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供养系数上升,家庭功能下降,社会负担加重,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加上青壮年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农业科技难以普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自权 《经济论坛》2003,(23):69-69,90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人口众多,以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而闻名于世。1988年底,我国劳动力总资源已达到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1.1%。另外,我国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也极为丰富。据有关专家推测,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会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此间增长速度还会极快。又据199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及各种预测,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要高60%以上。2000年以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已经以1.65%的速度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从1987年到2000年,农村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80…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快秦皇岛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秦皇岛城镇化现状及机遇。目前秦皇岛市总人口273万,农村人口160万,占总人口58.6%,乡村劳动力110万,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70.8%,每年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近20多万。近年来秦皇岛城镇化进程发展很快,城镇化率由1997年的24.2%上升到2003年的35.9%,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城镇规模也迅速扩大,城镇人口由63万增加到113万人,年均增长为13.2%。由此可以看出,秦皇岛市的城镇化建设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但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近城市比较差距更大。随着秦皇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秦皇岛市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三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具有比较发达城市与较为落后的农村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及沿海富裕地区与贫困的山区并存的特殊市情。  相似文献   

13.
李玲 《经贸实践》2016,(7):48-48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域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向,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是说老龄化率达到7%而且会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而且会渐渐缩短的征象。明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采纳有效措施,解决好因为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各类问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的省份,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其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数量多、比重大、文化水平低等方面。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使云南省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解决,更能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推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并对云南省的整个经济建设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快云南城市化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目前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文化和工业化发展滞后这两大原因的长期制约和影响,云南的城市化仍然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化水平往往用城镇驻地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总人口(含辖区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较少,因此,云南目前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据统计,1998年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为20.6%,低于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31.79%、新疆的30.89%、宁夏的26.83%、青海的24.44%,也低于1997年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的23.9%.与世界城市化水平50%相差甚远.可见,云南城市化在全国各省市区中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65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一般在2.5%左右,其他大多数国家发展史上亦是如此。但进入世纪之交时,一种不可逆转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也发生了。即按照联合国老年型国家标准,中国也迈入了人口老年型国家行列。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今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呈加速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有3亿剩余劳动力,出来打工的只有9800万人。正确剖析这一现象,促使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过去30年党和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长,使我国的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劳动力比重逐步增高,人口负担比相对较低,人口老龄化初露端倪(1999年10月1日我国步入了老年型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0%)。更主要的是党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者持续低工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的起飞阶段,经济持续高增长了30年,但近十几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3年的55.6%下降到2007年的39.74%.压低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资本优先积累,长期维持劳动力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式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几乎完全开放的农产品贸易将农产品价格压制在较低水平,以及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不足,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长期的劳动力低成本使得低素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发展,抑制了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降低了对知识型和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也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形成全社会低工资的状况.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联合国规定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从那一年起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老龄化会带来人口红利消失,国家兵源及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社会保障问题.而构建适合老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