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ESDA的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夏永久  朱喜钢  储金龙 《经济地理》2011,(9):1427-1431,1438
采用2003—2008年安徽省61个县(县级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数据,运用ESDA方法,揭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类似的县域在空间上趋于集中,整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并具有进一步加剧态势;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局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变,发达县域由原先集中式分布于皖江以南逐步转向皖北、皖中和皖南,空间形态趋于分散,欠发达县域则由分散转向集中,在皖南山区形成大面积"块状"格局;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受到经济因素和行政因素的较大影响,边缘化特征以及"俱乐部趋同"现象在县域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变中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2.
县域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单元,区域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县域层面尤为显著。文章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展示了1990年~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状况。研究发现,在经济总体格局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相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从热点区域与冷点区域的时空变迁来看,中国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热点区域范围扩大,并呈现出向北和向西移动的趋势,而冷点区域的范围有所减少。1990年~2010年时段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增长热点也呈现向北、向西迁移的趋势,增长冷点则向沿海迁移。最后,将中国县域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许月卿  贾秀丽 《经济地理》2005,25(5):600-603,628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经济区位酶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程度在减小,1990年以后经济区域差异程度扩大,社会消费水平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在空间格局上,经济发达区由过去的东北地区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1970-1980年代区域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区、经济发展区、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而到1990年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区域差异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2000—2012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年收敛;从空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整体格局上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局部差异方面,高度集聚区域和集聚核心区几乎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具有更高显著性水平的则是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大部分辽东及辽中地区表现为中度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化规律不显著,随机性、跳跃性成为其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县域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6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Bootstrap-DEA测度其2003—2015年的旅游效率,借助空间变差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探究浙江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县域旅游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呈"双M"型变化规律,整体非均衡性较弱;空间非均衡性在进一步扩大,并出现"逆市区化"现象,效率低值区呈西南—东北迁移趋势;旅游效率总体呈正向空间自相关,高效率和低效率县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县域旅游效率空间变异的随机成份先减小后增大,各方向上均质性差异明显,空间格局演化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县域旅游效率具有时间稳定性,以渐变变化为主;以杭州、宁波、嘉兴和温州市区为中心的地区旅游效率水平类型向下转移明显,以武义为中心的县市则明显向上转移,区域旅游效率呈大范围下降和小范围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县域旅游效率格局演变是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县域市场规模、城镇化水平、区位交通和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其演进可以划分为经济推动型、区域中心型、资源推动型和交通推动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德友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2,32(11):105-112
采用数理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对江苏1995—2010年间县域农民人均收入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农民收入和增长速度的总体格局及热点区演变态势进行探讨。江苏县域农民收入绝对差异波动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县域农民收入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收入增长格局极不稳定,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在苏南和苏北地区间阶段性变迁,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减弱,随机分布态势增强。在从经济地理区位、产业和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政策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县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市域的角度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5年和2015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从县域的研究尺度上对河南省2005-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区域内发展存在着差异,且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而东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自相关性趋势会增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半城市化率为探测指标,从总体特征、时空演变、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山西省107个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逐步加深,表现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总体上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一圈三群"区域间人口半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趋向均衡;总体上,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且关联程度增强;根据局部相关性,山西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速增长型、过渡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半城市化区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相似文献   

10.
《现代财经》2016,(7):18-27
在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环京津贫困带呈现双重热点特征,深化研究其经济时空演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环京津贫困带范围基础上,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发现在波动中趋稳,2007年以后呈现出明显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演化为空间同质性发展为主异质性发展为辅的格局。通过对比法和城市引力模型研究该地区与京津冀的时空经济格局演变,发现绝对差距一直增大,相对差异总体在缩小,城市间引力值相对较小且与县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但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最后,从空间经济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县域的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柯文前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7):1081-1087
以ESDA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探讨1990年代以来福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结果表明:总体空间格局上,经济发展呈较强的空间相关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但趋势在2009年有所下降;热点区域的整体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仍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虽然热点区和冷点区切换快速,但切换具有明显的"轨迹",即高值簇大致成圈层结构往内陆迁移,而低值簇则往沿海迁移。整个空间尺度上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断缩小,由随机成分引起的空间分异在不断下降,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则较为显著,东—西方向空间差异较小,东北—西南方向的差异呈扩大趋势。作用于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表现在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政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ESTDA时空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系统梳理了湖南省扶贫小额信贷投放与风险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分布呈现边缘投放优先,中西部投放滞后的特征,风险分布则集中于大湘西地区,尤其是怀化市下辖县市区。②信贷投放存在资源错配现象。罗霄山片区的投放精准性与风险控制整体显著好于武陵山片区。③投放分布的空间格局与空间依赖方向较为稳定,大部分区域存在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但部分地区空间格局演变出现"高值集聚区域低值化及低值集聚区域高值化"的现象。整体风险呈降低趋势,但两极分化明显,整体格局向低值集聚转变。④湖南省内相邻县域的投放优先度与逾期风险度多呈协同发展关系,且大部分县域协同程度较高。⑤导致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及风险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中,除"是否为国家级贫困县"外,其余因素均对贷款投放分布有显著影响,而贫困发生率、是否湖南省级贫困县、扶贫资金总额及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等对贷款风险空间差异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边境地区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主成分、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研究方法及综合性指标,对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和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逐年减小。(2)全局自相关显示: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尚未表现出地理上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孤立发展的"诸侯旅游经济"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旅游强度局部空间关联性以"H-L"型和"L-L"型为主,随着时间演化,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所缩小。(3)云南边境地区业已形成以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为旅游极核中心的"三足鼎立"旅游空间格局,这与当前云南省"多中心辐射式网络格局"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大致契合。(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旅游区南部和东部为旅游强度发展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nn-Kendall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Arc GIS、Geo Da等软件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多视角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方向变化较小,在主半轴方向上阶段性特征明显,辅半轴则呈持续收缩趋势;县域经济格局具有两极分化、圈层扩散、地域差异等特征;1990—2003年区域县域经济呈集聚分布态势,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带;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法则,其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型,其演变格局表明各类型县域比例差异较小,东部经济地带以先升后降型为主,中部经济地带以下降型县域为主导,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为持续上升型;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与全球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状况、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选取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测度指标,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江苏省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趋于缩小,区域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时间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来看,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即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有所增强。此外,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苏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沿江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熵权TOPSIS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2000—2013年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呈显著上升态势,大多数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显著提升,县域差距逐步缩小,各区县排名出现波动。(2)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均综合效率较高,县域差距逐年减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效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而规模效率则呈现出先降后升趋势,2005年后技术效率始终高于规模效率,主导着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效率。(3)2000—2013年榆林市"高—有效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格局呈现由北部单中心的格局向南北多中心格局演变。2000—2005年"高—无效型"区县最少,其空间格局出现由北向南转移规律。"低—有效型"区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西向东渐变的特征。"低—无效型"的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出现由东部、东北部多中心结构向以东部单中心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18.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从规模、质量、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并通过ESDA模型揭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值增幅达到32.29%,变异系数CV上升说明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县域经济全局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集聚型发展模式;局部上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芜湖、合肥的县(市),而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安庆的县(市),且分异格局相对稳定。并从重组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格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基尼系数、区位熵以及面板回归模型探索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5年,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06%~47.85%,发展趋势整体呈"S型"增长曲线,增长速度呈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增长幅度最大。(2)近15年来,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基尼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产业呈先集聚后扩散的态势,产业细分行业的集聚和扩散态势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以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西部和南部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和临沂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省域内部存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现象。(3)环境规制、劳动成本、国际贸易、路径依赖和基础设施等是山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都不是封闭的,各要素间均存在着相互作用。本研究选取关中地区1990—2010年人均GDP数据为研究资料,采用自然断裂法对关中地区各区县的人均GDP分年份进行空间聚类并划分等级,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对1990—2010年间关中地区县域人均GDP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逐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关中地区经济水平时空演变结果受区域背景条件影响较大;(2)不同区域背景在区域经济水平转移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3)关中地区经济水平同样符合"时空演变趋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