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然面临产业集中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本文采用区位商理论,对云南省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程度进行测评,研究发现,云南农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有德宏、临沧、玉溪和昆明;云南林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有西双版纳和普洱等;云南牧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有曲靖、红河和昭通;云南省渔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全省偏低,相对较高的有普洱、丽江和德宏。农林牧渔四项产业的集聚程度、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地区有德宏、普洱、保山等地区。基于以上事实,对云南省未来走农业产业集群道路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整改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层面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研究——区位商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已有主要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的回顾分析,发现其在我国区域层面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在综合权衡反映空间特性、产业内部互动联系、数据可得性、识别完整性、评价客观性等问题下,对区位商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以期获得一种较适合我国区域层面的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在效果检验中,改进后的区位商法在宁波市产业集群初步识别中体现出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胡巧芬 《经济师》2014,(3):187-18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的建设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是都市圈的发展是与其产业的发展协调进行的,文章通过区位商理论,对郑州都市圈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郑州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建议,从而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各城市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产业集群生态化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化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从思想认识到实际措施、从企业到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由此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繁荣.  相似文献   

5.
为缓解贵州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解决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建立了贵州工业经济循环集群产业选择模型,通过定量分析验证得出发展循环产业集群应选择的产业,提出相关建议,为贵州工业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6.
提要:以产业生态学视角探讨河北省高阳县典型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研究产业生态层面的县域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机制,构建从产业生态角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影响产业集群的运输成本因素加以研究,并考察了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集群情况,得出距离对产业集群的决定性影响的结论.提出不发达地区应尽量改善距离发达地区的交通条件,从而降低与经济中心城市运输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许培源 《经济地理》2011,31(4):624-630
基于企业经营特征对晋江市六大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的分析表明,按照波特的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晋江市的食品、陶瓷、石材和玩具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处于要素驱动阶段,运动鞋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缺乏依靠创新驱动的国际知名品牌的牵引和拉动,六大产业集群的主体功能只能是从事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然而,实施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升级策略,可以推动产业集群步入品牌和创新驱动阶段,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高附加值环节,成为国际性领导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产业集群的改造与升级势在必行,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升级改造,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强化金融体系建设,增加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提高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匹配度,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打造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地方生产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具有集群效应,集群的产业价值链一经形成,就会使产业价值链内企业竞争力增强,整个集群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本文从产业价值链理论出发,对东北地区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价值链整合措施,以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区位熵灰色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磊  李广明 《经济前沿》2012,3(3):65-75
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研究采取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并构建相应的指标,测度了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和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结果表明:1)近六年来珠三角第三产业的比重稳中提高,广州、深圳和城市群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广州和深圳的产业综合实力最强、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最高,属于综合发展型城市,其他各个城市则属于以优势产业为支柱带动发展的类型;3)珠三角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业和建筑业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各地区存在产业相似性,金融业的差异程度最大;4)城市群各城市和除农业外的所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在2008年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2.
技术外溢、策略性选址与产业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寡头企业的策略性选址对形成地方性产业集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很多,技术溢出和运输成本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文章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技术溢出、运输成本和市场竞争的企业选址与产量竞争模型.研究发现企业集聚是完美纳什均衡,技术溢出是导致企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企业集聚既可能发生在运输成本最低的地区,也可能发生在城市的其他区位,前提是企业在该区位集聚满足"技术溢出效应"大于"运输成本效应";企业在运输成本最低点集聚的均衡产量最大且企业利润最多,而在城市端点集聚的均衡产量最小且企业利润最小.  相似文献   

13.
蔡锵锵  华岚 《经济与管理》2005,19(8):98-101
重复建设已成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本文对产业聚集介绍的同进对以往的支柱产业政策进行反思,认为随着国际市场上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已向非标准化的定制生产转移,以及经济活动需要多样化以适应顾客的需求,中国区域经济规划要有产业聚集的思维。主张以有特色的产业聚集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发明  周才明 《技术经济》2006,25(6):37-40,10
产业集群是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然而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上,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则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以及主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积极参与并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健康持续发展,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比较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浙江包装产业集群的现状,针对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就如何培育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优势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区位商和贸易比率理论,通过对安徽各产业进行计算和分析,确定以现代农业,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原材料产业,以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主的食品轻纺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安徽的特色产业。安徽要大力发展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具体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内部集群动力机制,整合集群价值链;另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嵌入外部价值链(外资和域外资本)来调整产业结构.为此,要通过完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中小软件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现状,提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集群是提高我国中小软件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然后,给出了软件产业集群定义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介绍了软件产业集群现状,总结了软件产业集群的特点;最后提出发展软件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别从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自组织理论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理论综述,并提出了作者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summarizes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results on synergetic innovation. Then it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synergetic innovation on industrial clusters according to these theoretical results. Firstly, we analyze the behavior of synergetic innovation on industrial clusters from a microeconomic point of view. Secondly, we explain component elements of synergetic innovative system. Lastly, we discuss the formative process of synergetic innovation in detail. Thus we can provide synergetic innovation of cluster companies with theoretical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