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性假设是管理的理论基础,即管理者对管理方式的选择,总是以其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为基础的。纵观管理历史的发展,不同的管理模式都有赖于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现代管理问题,这正是21世纪全新的人性假设理论“幸福人假设”为我们指出的新方向。新的人性假设理论给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要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力资源的最高价值,就必须正确把握人性,真正地进行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龚一 《东方企业家》2006,(3):126-126
在企业管理学中,前几年非常流行的词是“执行”,无数企业管理者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正当许多畅销出版物都在为“执行力”摇旗呐喊的时候,2006年一本新书问世,叫板管理者简单的“服从”和“执行”,号召所有的管理者从“投”学管理。这本书就是《投资式管理》。作者殷生博士提出全新经营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者必须跳出执行者的局限,运用投资者的心态和方法来管理和领导企业。  相似文献   

3.
企业幸福管理作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企业面临管理综合症,员工抱怨职场幸福感太低,传统的管理已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新要求,企业呼唤新的管理理论。随着幸福学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幸福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前沿管理理论——幸福管理理论逐渐受到管理学界的青睐。幸福管理从幸福的视角审视管理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成果植入,通过多元化员工激励、改善员工心理契约、助力员工获取心流体验、开发员工心理资本等企业幸福干预策略,引导员工获得并提升工作幸福感,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4.
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公共管理实践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发展整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公共部门及政府部门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即 (“新”)公共管理学“范式”开始出现。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那么,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呢?我们在《公共管理学》一书中认为, 公共管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活动及过程,它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  相似文献   

5.
侯玉凤 《企业导报》2011,(21):49-5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人事管理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企业绩效管理作为新的管理理论受到了我国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受到管理者的广泛推崇。  相似文献   

6.
<正>“双碳”目标的确立对传统车企而言影响深远,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的国家战略则为车企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疫情之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颠覆并重塑着各行各业,带来全新的商业价值,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绿色经济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将为传统汽车企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7.
现代管理思维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管理思维是新型的思维方式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它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立体坐标系”这一新的思维结构的要求。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必然要求管理者必须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思维的束缚,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理论,借鉴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思维方式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在我国,企业管理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包围之中,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缚,旧的观念、旧的习惯、旧的势力对管理者的思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在管理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有两大管理理论被众多的管理者广泛地运用,一是以“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一是以梅奥为代表提出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如何正确认识这两种管理理论的本质,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两种管理理论,对于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它强调了“人”作为管理客体的重要地位,也隐含了管理是极为复杂、包含极大主观性的过程。同样,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被管理者的管理,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把管理的本质理解为“人对人的管理”。在这个表述中,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的地位都得以体现。实际上,由于管理者对权力的掌握,他们担负着协调、指挥、引导被管理者的责任,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与对员工的管理相比,管理者的自律应该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当然,无论是对员工的管理还是管理者…  相似文献   

10.
扁平化管理下的人力资源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亚当&#183;斯密的分工理论以来,企业的组织形式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一开始的直线制到后来的事业部制,我们可称之为传统的组织结构理论即“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自上而下成为一个层级的控制命令系统,管理中排除个人感性管理,实行“理性”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正> 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企业文化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在继承历史上各派管理学说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变革和重构,西方管理学界称之为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2.
人本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系统管理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它在促进组织发展的同时,达到促进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时至今日.正在为全球管理者所广泛采用。解放军作为一种组织形式,除了严格的层级组织和严明的纪律.其管理也蕴含着许多人本主义因素。也正是解放军完美地将“治军理念”与当代组织管理理论、特别是与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相融合,使其成为美军及其他组织学习的对象。或许学过一点党史知识.笔者试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客观环境的巨大变化全面冲击着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己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管理需要大量来自企业外部的信息、非财务信息和前瞻性信息,为适应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了给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做出决策所需的必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管理开始向传统管理挑战,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一系列控制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管理中人性假设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认识基础,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人”这个要素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组织中的“人”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离不开对人的认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管理中人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6.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有效地实施时间管理是领导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团队中,主事的领导者往往忙得鸡飞狗眺,下面的员工却无所事事,人再能干,也只有一个,而领导再勤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高效的管理者要突破用别人的24小时来提高效益!时间管理被形象地比喻成领导者的“背猴子理论”,用别人的24小时就意味着不让日常打扰成为管理者“背上的猴子”。管理中把时间分为三个层次:受老板制约的时间、受组织制约的时间、受自己制约的时间。每个管理者身上都背负一只猴子,有的管理者只喂养上级领导身上的猴子,有的管理者让组织部门或下属员工身上的猴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堆积如山的问题中却让自己的猴子饿着。管理者要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要求,就需要控制好工作时间和内容,有效管理时间的关键就是让“别人的打扰”有价值,而不是让越来越多的猴子骑在自己的背上。团队管理者如何有效使用别人的24小时?本期栏目我们邀请了新华保险佛山中心支公司总经理胡文斌、人保寿险日照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李鹏、中意人寿珠海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夏树海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担任嘉宾主持的是胡文斌总。  相似文献   

17.
管理活动是人的行为,具有时代性,随着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迭,管理方式也会顺势改变。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企业将面临着新的经营环境,管理者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员工离职无疑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自从管理者开始关注“如何有效管理人”这一问题开始,员工的离职和留职就一直是学界和产业界都关心的话题.早期,人们的传统认识是“人员离职和流失总是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离职率应当越低越好;当然,如今大多数管理者的认识早已发生变化,离职率低并不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适当水平的离职率反倒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促进因素.从企业实践来看,员工离职也的确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杨钢 《监督与选择》2009,(12):37-37
今天,所有的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质量问题”,即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的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了,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做人做事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李莉 《民营科技》2010,(5):93-93
“接替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种工作角色,由于担任接替班主任的特殊性,也由于前后两个管理者对同一个班级实施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工作有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五个方面粗浅地分析如何做好“接替班”的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