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手中的这摞手稿,倾诉着一位老柴达木人一生对柴达木的眷恋,道白一个人生命最后的道白.此时,手稿化为心灵语言通往心灵感应深处的通行证.死指肉体,而用生命留下的文字,却可以使生命的心路变长、延续……攥着这摞手稿,他生命的重托重如泰山;打开这摞手稿,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笑容长留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2.
我手中的这摞手稿,倾诉着一位老柴达木人一生对柴达木的眷恋,道白一个人生命最后的道白。此时,手稿化为心灵语言通往心灵感应深处的通行证。死指肉体,而用生命留下的文字,却可以使生命的心路变长、延续……攥着这摞手稿,他生命的重托重如泰山;打开这摞手稿,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笑容长留在我的眼前。他生前就最喜欢笑,他爱人对我说,两年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肝癌,他依然平静地笑笑,让我给他拿来纸和笔,便开始每天写啊写,写得满头大汗,写得手不停地抖,写到动情处,他总要老泪纵横地念给我听。他写下这三万多后,我一看,写的都是他儿时的家乡和他心…  相似文献   

3.
得知李老病逝的噩耗,禁不住泪水涟涟。不久前还给李老家去了电话,从李老的夫人贺抒玉老师那里知道李老身体不太好,令人担忧。但是我坚信他会很快康复。在我和许许多多柴达木人的心中,李老的身体就像钢铁铸就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与诗人李季就在柴达木生命禁区与第一批挺进盆地的勘探队员一起击败了死神,1993年他第五次进柴达木时已年近古稀,依然神采奕奕。李老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坚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情结     
北京是个好地方.有人会问,说这话有必要吗?谁会说北京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北京是个好地方,却有许多柴达木人难以适应.他们来北京定居后,心中还是想着柴达木,嘴上还是离不开柴达木.三五月份,遇上北京的大风天,就会脱口而出:"柴达木的风刮到北京来了!"看见花园里的奇石,就会说:"这个像柴达木的英雄岭.""那个像柴达木的油砂山."从退休大院到市场之间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被命名为"柴达木小路".柴达木很奇妙,情感这东西也很奇妙,于是两者胶结在一起,成为搁在柴达木人心里永远取不走、割不断的柴达木情结.这些联想就是柴达木情结生长出来的枝蔓花果.  相似文献   

5.
正李作桐应邀去深圳参加了全国老劳模大会,那是2004年。当年我就采访了他老人家。今年91岁的李作桐,算一算,从玉门到柴达木,再退休到北京的青海油田燕青大院,已有70多年的石油生涯。我又禁不住去采访了他。虽然他耳朵已聋,与他交流多半要靠写字板,但是他记忆非凡,70多年光阴,他可以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6.
我是先读李若冰写柴达木的散文,尔后才走进柴达木的。那时候他的那些散文都零零散散地发表在报刊上,凡我尽力可以找到的都会找来珍宝般地保存起来。他笔下的格尔木、察尔汗、大柴旦、茫崖、茶卡……都是我多次到过的地方。他在前,我在后。我发疯似地寻找李若冰的书,发疯似的读他的作品。我总觉得他就在我身边,就在我前面不停地走着,写着。我追他,却追不上;我崇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中国文坛,还是在人们心里,李若冰的名字都与柴达木连在一起.柴达木在他笔下生辉,他的<柴达木手记>一版再版,感召了几代人.从没见过哪个专业作家能像他那样,一生五次踏进柴达木,他的双脚曾沾满柴达木的盐碱,他一身曾裹挟柴达木的风尘.他把笔触深入到柴达木的角角落落,写他遇到的每一位柴达木人.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个朋友死了,他在不应该死的年龄死了,在不应该死的日子死了,他的死因不是明明白白的,死的结局也有点模糊,明白的唯有死亡的方式。听到他的死讯,我无话可说;听到关于他死因的种种猜测、种种分析,可信与不可信的,我无言以对。他的告别仪式,去了很多很多的人,家属、亲戚、同事、朋友、领导和部下。也许是害怕这种场面,我还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没有去参加。尽管如此,最近常闹失眠的我,半夜起床之时总要想起他,我悲哀朋友的网络中又  相似文献   

9.
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结缘是在这个刊物诞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的一位部长,他送给我一本《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我就利用会议的间隙拜读了起来,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已经把柴达木开发的事议已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我当时已被调到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杨春贵老人是我们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当得知老人和他的同学一起创办《柴达木报》这一消息时,我们十分的兴奋,组织上立即派我们一行4人前往北京寻访.2016年5月12日,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采访了这位老人.智慧儒雅、和蔼亲切,年过八旬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如何走进柴达木的情景至今仍在杨春贵老人脑海中历历在目,在怀念和激情融合的日子里,老人对柴达木炽热的情怀扑面可感.那是后人无法想象的一段艰难岁月,也是一段青春飞扬的激情岁月.让我们一起走进曾经的那段历史,重温《柴达木报》创刊时的难忘记忆.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10日.我州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最为丰富、惟一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特别是今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了《青海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进一步确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盐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及“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的发展理念,从国家层面形成了推动试验区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回到德令哈 2008年09月06日与郑登旗一起来接我的,还有州粮食局局长万玮。万局是老德令哈人了,但我在德令哈的时候并不相识。可是一见面,仍然亲切。他那高高的个子,英俊的模样,让我感觉,这真是咱柴达木的男子汉啊!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张荣大先生,是从柴达木走出去的知名记者.荣大先生青年时投笔从戎,参加青海农建第十二师,后凭过硬的笔杆子调到新华社青海分社,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青海分社的12年间,他把柴达木当作采访根据地,先后16次到海西州采访,《火车开进柴达木》是他向国内外报道的作品之一.他调到故乡山东已有30年了,3年前我为编纂...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开发建设短短30多年,使亘古荒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柴达木人在环境严酷,条件恶劣的“生命禁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创造历史奇迹?这就是柴达木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作为柴达木人的精神支柱,激励一代代柴达木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实现了柴达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繁荣,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15.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整整那20年间,柴达木烙入我心里、甚至是骨髓里的烙印.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21岁至41岁,完全、无私、真诚地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那片广袤、荒芜、丰饶、神奇、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16.
不要伤害它     
深秋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景色,不少文人墨客早已拂去当初杜甫万里悲秋的那番凄清.当我漫步在随风吟唱的白杨树下、随风起舞的柳丝绦中,对树上的半绿半黄与地上的落叶铺金,也是由衷的审美欣赏.乐得解甲归田,身居北京郊外,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品味闲适、养颐这些词;尤其是曾经在柴达木生命禁区有三十年生命之旅,对一年的四季景色,自然会托物兴怀.  相似文献   

17.
把有限人生全用在学术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侯老师就有过合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我们又再次合作研究,一起讨论和接触的机会多了,深受侯老师人品、学问的影响和感动. 那时每隔一月左右我去一次西安,晚上坐火车,早上到西安后就开始讨论,每天七八个小时,一般讨论三天,第三天吃过晚饭后回北京.侯老师每年也到北京来两三次,一到就开始讨论,直到离开北京要去机场时才结束. 侯老师对时间十分珍惜,为把有限的时间全用在学术上,我们有一个约定:免去一切应酬,我到西安,他不请我吃饭;他到北京,我也不请他吃饭,都是到单位食堂餐厅用餐,没有人陪.  相似文献   

18.
当年在柴达木西北部的冷湖石油基地,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不仅经常拜读著名诗人李季的诗歌,而且像许多柴达木人一样,对他创作的《柴达木小唱》倒背如流。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上海《文学报》与《中国石油报》合办的中国石油诗歌大赛,我的组诗《石油女性》获了奖,到河北塘沽领奖时,有幸得到了一本由李季的夫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小为签名赠送的《李季诗歌评论集》。因没见到李小为本人,深感遗憾。几年后,突然间,竟然接到一项任务:李小为正在写《李季传》,专程从北京来西北,追寻李季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1998年5月,<人民日报>报道柴达木发现巨厚生油层的消息说:柴达木这一区域,侏罗系生油泾原岩几种连片分布范围近2.5万平方公里…… 这条消息与他的生命紧紧相连.早在40岁年前,他就提出:"祁连山麓之青海,上侏罗系底层亦甚发育,沿山麓应为产油之区,有发现油田之可能."这个论断,在"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的当时,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挑战,他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