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心鹏 《亚太经济》1995,(3):30-32,29
(一)背景 台湾“国营企业”改革历程,如果按照体制内和体制外加以划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改革两个时期:(1)从6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80年代前期,台湾当局为了提高“国营企业”经营效益,着重从体制内进行改革。1965年李国鼎任“经济部长”时,针对当时“国营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曾建议把“国营事业委员会”改组为“国营事业企业化委员会”,两年内完成“国营事业”企业化经营,结果没有成功,后仍然复为“国营事业委员会”。从1970年至1984年,“经济部国营会”曾陆续推出21种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革新方案,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经营绩效,但公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仍无法与民营企业相比。  相似文献   

2.
越南国营企业改革将有新动作本刊6fu越南国营企业改革委员会不久前透露,越南政府将于两年内将国营企业分为营利及非营利两大类;非营利性质的国营企业约占30%,另外70%的盈利性国营企业将自负盈亏,政府不予补助,即将立法的“促进竞争法”及“企业破产法”将适...  相似文献   

3.
台湾在70年代以前,公有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进入70年代以后,公有企业的弊端日益显露,于是开始了“国企”改革。随着台湾私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公有企业在台湾整体经济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1996年年底台湾“立法院”通过决议,民营化便成为台湾朝野官、产、学改善公有企业绩效的共识。由于民间企业的蓬勃发展,削弱了公有企业在总体经济中的重要性,这使得日后台湾在推动“国企”改革时,不必担心有“牵一发危及全局”的风险。尽管如此,自1989年之后开始推动的民营化,不论是已完成的阳明海运、中产…  相似文献   

4.
天桥百货商场是一家老国营企业。上个世纪50年代,天桥百货是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而从1982年开始,企业效益开始下滑。 穷则思变,不破不立。当时的商场经理张继斌、副经理藏怀俭等人开始思考公司的出路,而改革的最初动力不仅是对现状的不满意,更在于天桥人对自主权的渴求。  相似文献   

5.
天桥百货商场是一家老国营企业。上个世纪50年代,天桥百货是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而从1982年开始,企业效益开始下滑。 穷则思变,不破不立。当时的商场经理张继斌、副经理藏怀俭等人开始思考公司的出路,而改革的最初动力不仅是对现状的不满意,更在于天桥人对自主权的渴求。  相似文献   

6.
1983利改税     
《中国报道》2008,(12):56-56
1983年的“利改税”现在说起来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但它却是中国税制走向市场化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步。 “利改税”是中国改革国家与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一项重大措施。核心内容是将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与农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中国应进一步改革“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体制,促进农民分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提高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要加快改革国营企业专营农产品的垄断经营体制,建立大型非公有制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国际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抗衡和竞争,在废除旧的农产品非关税壁垒体系后,应建立符合WTO原则的新的非关税壁垒体系。充分利用WTO关于农业支持的“绿箱”政策,改革财政对农业的支持结构,加快以农业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领域建立全新的农业体制。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金融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改组日本占据时期的金融机构,二是国民党去台后随迁的金融机构。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恢复和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台湾当局逐步放宽了金融机构的限制,全力推动岛内证券市场的发展。   1960年正式成立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作为推动和监管证券市场的管理机构,并于1962年设立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当局开始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始朝着自由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到80年代中期,台湾的证券市场已经初步发展成熟,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成份多元化、市场竞争社会化的情况下,老国营企业包袱沉重、体制机制不适应的矛盾极为突显。新世界控股集团,一个拥有170多个核算单位的庞大企业群体,实行改革颇有难度,既不能畏难驻足不前,也不能刮风,欲速而不达。本着从实际出发,求质不求量的原则,集团以“启动两头,拉动中间,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扎扎实实”的总体思路,使集团企业改革顺利启动,稳步扎实地推进。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金融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改组日本占据时期的金融机构,二是国民党去台后随迁的金融机构。从 19世纪 50年代末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恢复和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台湾当局逐步放宽了金融机构的限制,全力推动岛内证券市场的发展。  1960年正式成立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作为推动和监管证券市场的管理机构,并于 1962年设立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从 7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当局开始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始朝着自由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到 80年代中期,台湾的证券市场已经初步发展成熟,并开始步入快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几个问题许昕我国的财政体制,从1980年到现在,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改革。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又称“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财政体制“分灶吃饭”改革,开启了中国财政体制的分权式改革之门,而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更是在形式上向着财政分权体制迈出了一大步。那么,应如何评价和看待中国的财政分权呢?  相似文献   

13.
30年跨越三大步 总的来看,中国的体制改革创新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三个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  相似文献   

14.
1.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回顾50年代以来,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近代生物技术和新生物技术的三个工业化量产的历史发展阶段。就近代生物技术而言,味精工业(以发酵法生产)崛起于60~70年代,是台湾的相对优势行业,它为台湾的经济发展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进入80年代以后,在1982年召开的第二次台湾科技会议上,生物技术(即新生物技术)被选定为台湾的“策略性工业”、“八大重点科技”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六大产业”之一。20年来,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叫好不叫座”。这…  相似文献   

15.
老区在自身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唯有体制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体制创新的突破点应该在乡镇体制的改革。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简政放权。到80年代的理顺乡镇党政关系,到如今的乡镇领导选拔制度改革、撤并乡镇、乡镇政务公开、发展小城镇,各种完善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成效都不明显。 湖北省从2003年11月起在7个县市进行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4年8月在全省推开。 作为老区大省,湖北的“一揽式”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绝不能为老区乡镇体制改革趟出一条新的路子,为老区建设提供新的经验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中的“市场化改革”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公正角度来看,可表现为“公正市场化”改革和“不公正市场化”改革。从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来看,“不公正市场化”改革还比较普遍,与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期望有很大距离,因而很多人开始反感和反对“市场化改革”。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要尽力避免“不公正市场化”改革,推进“公正市场化”改革。“公正市场化”改革可理解为:在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使不同社会群体有公正参与改革和发展的机会,接受公正规则的激励和约束,公正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赤平文 《上海改革》1995,(12):45-45
最近.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在一次题为“关于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中说,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们对企业改革的主体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国家投资的企业。……从目前来看.国家投资的企业大致可划为五类: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70年代末发轫的农村经济改革,是党和政府为克服传统体制弊端,进行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农村改革初期,围绕着“双包制”展开了激烈交锋。本文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从政策层面,探讨1978—1984年农村改革之中央、地方、农民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英国养老制度市场化改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各种不同性质的一些主要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掀起了“市场化改革”的浪潮: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资本投资的自由流动;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将国营企业私有化;普遍降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运用立法和经济手段为经济体系创造更加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20.
台湾企业的退休金制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台湾颁布了“劳工基准法”,这一制度,对台湾劳工退休条件做了如下规定:一是劳工工作必须满15年以上;二是年龄满55岁或年满60岁者,即可正常退休。另外,台湾的“劳工基准法”还规定:“雇主必须按月缴纳雇员退休准备金列入资金专户”。由此可见,随着台湾“劳动基准法”的颁布,台湾劳工退休金制度也随之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