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社会从主流文化向多元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激进的社会思潮引发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功能的重新思考,西方"新"教育社会学应运而生。一方面是对传统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及路径的突破,另一方面以知识社会学、文化再生产、社会抵抗等理论为依据,批判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新"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历程是对西方教育发展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大学校园文化中,"红色文化"与"哈文化"属于两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指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红色为象征的一种具有主流价值性质的特殊文化形态;"哈文化"指中国社会人群尤其是青年人在思想、行为举止上热衷于崇拜、复制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亚洲国家的流行文化因子,借助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由此逐渐形成的一种时尚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大学校园内契合交融,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共生模式,从而在大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应。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多元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带来冲击,传统的"三进"工作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三进"的教育途径,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方科学主义批判思想传入中国,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形成了中国科学主义批判思潮。透过中国科学主义批判兴起的历史背景,可以概括出中国科学主义批判的主要思想特征:强调科学主义作为主流文化趋向的断定和突出科学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5.
黄宾虹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理论和绘画实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黄宾虹认为中国绘画史就是君学与民学的演变发展史,他认为"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是民学的真正民间的画"。在他看来,中华民族学术与艺术的出路正在于发扬民学。  相似文献   

6.
刘秉亚 《魅力中国》2009,(14):25-26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它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而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一个阶段,其主要代表阮籍和嵇康更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是老庄思想的继承者,同时又为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史表明,大抵从18世纪开始,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从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化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外商投资的大机器工业,以后又产生了民族机器工业。从19世纪中叶以降的一个半世纪中,工业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实现工业化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一定时期的经济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一定时期的主流经济思想也必定是由一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既然工业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那么工业化思想自然就是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发展的主流。从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思想最早提出了建立机器大工业的要求,可视为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端。19世纪下半期的重商思潮提出振兴商务、以商立国、商战等口号以表达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其实质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代表着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特点则明显地表现为强调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以“以工业国”、“定为工国”的典型工业化命题。这一实现工业化之命题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向工业化思想转变的基本完成。此后,工业化思想取代传统农业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全盘西化"思潮的代表主要是胡适和陈序经。这一理论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起过进步作用,比如介绍西方的民主和自由思想、反对封建愚昧和独裁专制,但从总体上来说是错误的。他们只是从理论出发,没能考虑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中国情况的具体性,因而不足以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近代以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9.
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梅 《发展》2006,(8):111-111
一、客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青年,思想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新现象、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学校早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世外桃源,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正>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大举措。前不久,总书记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的成效,深  相似文献   

11.
"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被称为"贵和"思想。中国古代民间的契约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贵和"思想。古代契约的"和合而同"思想就是对"贵和"思想的具体化。古代创制契约是把契约当作一套制度性安排,通过这套制度,使不同的利益主体能够"和合而同",从而订立契约实现各自的预期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贵和"思想的契约语式亦有变化,但都是"两和立契"的表达,如"先和后券""两共平章"和"三面评议"语式,且与古代契约简单—完善—简约的发展特征相一致。古代契约的"贵和"思想对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和促进经济发展,仍有其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这是一次党性的升华!中央和省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召开后,宁波市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紧盯"学"这个基础,狠抓"做"这个关键,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开局、高质量推进,学习教育呈现良好态势,全面从严治党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伤痕文学"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解读。从文学建构逻辑的维度到思潮层面的思维嬗变,"伤痕文学"跳出主流话语圈的禁锢,演变为文学审美范畴中的一种情结,弥漫在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从"时期"到"情结",伤痕文学身份的转变映照出人们开始以更为开放性的视野理解和评价这一富有争议性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 "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又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是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深谋远虑的结果。据有关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黄世涛 《中国西部》2014,(32):60-6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八十多年前基于中国的国情和现代教育思潮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无数教育者从陶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进行了形态多样的教育实践。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花桥小学深挖"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未来面临的生活"这一主题,践行"以积极的生活,施予积极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学视角的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管理思想的专门研究,二是历史学视野的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所包含的管理思想研究。中国管理思想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也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研究对象的含糊,二对各种管理思想之间的传承关系缺乏探究。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应与管理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世界管理思想发展的潮流中把握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搏。  相似文献   

17.
“两学一做”与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是我们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民办高校本身的特殊性质,其学生党员在数量、素质、能力等方面与其他类型党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中央适时提出的针对全体党员的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对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重要作用。加强"两学一做"与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红色教育的重要作用,抓好这一契机,是保证"主流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退色"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张弦小说创作在民族文化反思阶段的地位、贡献的特殊角度,论述一九八五年前后我国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民族文化反思思潮的形成原因、历史贡献及不足。文章认为,张弦在继承鲁迅民族文化批判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的发展和开拓。一是把民族文化批判的对象由社会消极人物转向社会中坚人物上;二是解决了鲁迅小说中未解决的问题——对封建思想们民族性格消极面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的科学的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为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倡的反儒排孔思想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东西文化论战中,他提出学习西方的思想,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在"科玄论战"接近尾声时,他对科玄两派的批评使近代文化思想史三足鼎立局面进一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