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塘溪镇青山簇拥,碧水环抱,亦是名人故里,人文积淀深厚,在美丽镇村建设中,有着一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该镇以"美丽宜居塘溪,风情旅游小镇"为主题,在镇村环境提升、推进全域旅游等方面卯足干劲,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今年,面对疫情的挑战,塘溪镇又将如何谱写美丽建设的新篇章?塘溪镇党委书记凌锡辉表示,将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传播美丽文化,全面提升镇村环境,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风情旅游小镇,为"重要窗口"建设贡献塘溪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鄞州坚持把城市和农村、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系统研究,以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为抓手,联动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城乡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逐步走上了一条通过镇村建设带动农村集中城镇化、农民集居市民化、农业集群高效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针对城乡面貌反差大和广大农村居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2012年,鄞州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在总结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出了开展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乡村市镇风情、田园山水风光、和谐和美风气"目标,着力打造美丽镇村、幸福家园,扎实推进山区村庄改造建设,自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45亿元,拆旧776万平方米,已建和在建新村住宅达到1221万平方米,为农民提供了10万套新居;涉及8个  相似文献   

4.
《宁波通讯》2013,(3):35-36
山区是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是鄞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客观要求。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既要加大外部扶持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标准化功能和定位及推进美丽乡村民主法治标准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湖州市美丽乡村民主法治标准化建设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美丽乡村民主法治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要进一步推进创建流程标准化;法治宣传标准化;村务管理标准化;"三务"公开标准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和社会治理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正为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落细,鄞州住建局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把牢民生脉搏,聚力补齐民生短板,一以贯之抓创新,持之以恒攻项目,美丽宜居村建设各美其美,农村公厕改造梯次推进,城市路网优化硕果累累,真正做到城市发展和镇村建设相同步。"一村藏一韵",美丽乡村建设乡韵展新貌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牢记总书记"湾底嘱托",按照"以民为本、因地制宜、集约节约、正确引导"的原则,2019年需建设完成18个、新启动9个美丽宜居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宁波通讯》2022,(8):2-3
<正>近年来,云龙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紧紧围绕鄞州区“首善之区”建设要求,以镇村面貌提档、美丽经济提质、全域治理提升为抓手,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攻坚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样板。一、实现镇村面貌新提升提速度,全力攻坚村庄建设。荻江村、王夹岙村全拆全建,任新村联户自建,甲村村、石桥村分阶段开发,加速建设总投资27亿元、总建筑面积53.8万平方米新村。同步推进福泉大道、金甬铁路安置项目建设。集中整治梅池工业园、甲村村工业集聚点,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8.
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是几代中国农村人的梦想.加快镇村联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帮助农民兄弟实现这个梦想的实际举措.6月18日,九江市在修水县、共青城市召开镇村联动建设现场会,作出了《关于加快镇村联动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决定》,农村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相似文献   

9.
《现代乡镇》2006,(6):41-44
加强和加快镇村规划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表现,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全面了解博罗镇村规划建设情况,博罗县农调队会同县委调研室深入全县各镇和有关单位  相似文献   

10.
建设"美丽宁波"是宁波市委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战略决策,是宁波推进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深入认识建设"美丽宁波"的本质要求与现实意义,剖析"美丽宁波"建设的存在问题,制定"美丽宁波"建设的推进思路与具体措施,是全市各级面临的紧迫课题。在"美丽宁波"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以生态文明为引领,集中做好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丽城乡和美丽文化四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镇村同治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周边村为主要对象,以镇村同治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为重要内容,以治理镇村同治区"脏、乱、差、散"为工作重点,实行统筹规划、重点支持、镇村互动、建管并重、滚动推进,逐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创建活动。实践"农村公共服务城镇化管理模式",推动了小城镇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功能的完善,推动了新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是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和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本文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机制,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推进新型农村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利管理协会的诞生,解决了镇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问题和建设问题。创建农村水利管理协会,将镇村水利设施交还农民管理和经营,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建设和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美丽新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文章通过成都市郫县新村建设三种不同方式、不同实施主体的实践案例,对郫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式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得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杨胜隽 《宁波通讯》2013,(19):15-18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重点在农村。浙江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坚持不懈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现农村环境面貌大改观,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金名片。宁波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百千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一任接一任扎实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宁波建设的重要抓手,一年接一年积极实施。通过两轮"百千工程"建设,全市共创建全面小康村479个,实现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农村"脏、乱、差、散"现象得到极大改观,普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共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广西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大背景下,文章在分析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交流合作,统筹城乡环保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陈思 《黑河学刊》2019,(4):96-97
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都是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刻地反思与总结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为了更好地呼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形势需要,解决日益显著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为此,要加大监督管理,促进绿色发展,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制定正确战略,强化制度建设;重点破解突出环境问题,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在此过程中,我国理应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矢志不渝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绘出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  相似文献   

18.
镇村组织建设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本文分析了制约威海市镇村组织作用发挥的主、客观因素,认为“强化三个理念,处理好四个关系”是改进镇村组织作用的前提,并提出了加强镇村组织建设的政策建议:一是把班子建设好;二是把政策利用好;三是把规划制定好;四是把机制完善好。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证了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与美丽陕西的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美丽陕西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建设"两型社会"为实现美丽陕西创造了条件。探索推进陕西"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第一,"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强化节能环保、生态优先的意识;第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三,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产业支撑;第四,以发展工业园区带动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第五,加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强调了陕西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20.
张大勋  何宗英  王金国 《发展》2014,(12):57-58
正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按照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张掖特色的"四化"新农村建设模式,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一、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是张掖市按照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