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宜生 《黑河学刊》2015,(2):136-140
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的一种重要执行制度和执行方式,其社会功效已为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所证实。对我国社区矫正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立法,指导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泽炀 《魅力中国》2013,(29):327-328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监禁性的行刑制度和刑罚处置措施,代表了当代人类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表现,也是人类社会人道化的袁征。社区矫正目前在我国正处于试点状态,本文试从社区矫正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社区矫正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立法、实行义务性规定、完善和丰富矫正体系、加强宣传以及补充经费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3.
文琳 《魅力中国》2012,(29):98-98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首次明文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并在管制、缓刑、假释中做出相应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建立,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刚刚建立,社区矫正专门执行机关的确定、具体适用缺乏专门法律指导,如此等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吴蔚波 《魅力中国》2014,(13):305-305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惩罚性刑罚,在《刑罚修正案(八)》中得以明确。然而。随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全面推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未成年矫正现象的社会排斥现象的严重,使用比率低,检察人员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监督中法律依据欠缺、介入因素欠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促进司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具体体现在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管理以及改造这几方面的内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当前来说还正处于初级阶段,而从试点地区展开社区矫正工作再到全国推行也经历了较长的阶段。在社区矫正工作进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使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够、执行力度难、社区矫正工作的服务理念存在偏差、社区矫正工作成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在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当中不断的探索,针对问题进行了策略上的研究,可以使社区矫正工作能够更有效的展开,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也能产生较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陆赞宁 《魅力中国》2009,(36):156-157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六省(市)先后在其辖区内开展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社区矫正是相对于监狱矫正而言的一种刑罚执行活动。虽然它在执行模式、执行方式与行刑目的等方面有别于后者,但法治路径却仍应为社区矫正所沿袭。换言之,社区矫正须沿着法治之路前行,中国农村也无例外。在试点省(市)中,以农村为社区矫正试点地区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 《魅力中国》2014,(19):303-303
当今世界性的犯罪问题中,未成年人犯罪始终是人们最感焦虑的社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化,也一直是个不客回避的严峻现实。为全社会所关注。因此,加强未成年犯矫正制度的研究既是学术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符合未成年犯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克服监禁刑的弊端,有利于和发达国家的刑罚模式接轨;我国社会主义的刑事政策、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以厦日趋完善的社区和健全的司法行政体系资源也为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由此得出了社区矫正是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的优先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社区矫正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社区矫正工作是新时期赋予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课题,随着《办法》的贯彻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将面临着监  相似文献   

9.
<正>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它让已经开展的社会矫正试点工作正式有法可依。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多方面,而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实施监管教育,更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发挥职能部门协调一致来开展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建立起挽救青少年矫正对象的配套体系,以此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首次写入《刑法修正案(八)》,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罚领域的具体落实。社区矫正制度已成为当今全球刑事政策发展的趋势。本文针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隋国新 《东北之窗》2014,(14):48-49
正社区矫正,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处遇(监禁矫正)而言的一种新兴的犯罪人处遇方式。即在正常社会环境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犯罪人,尤其是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人通过各种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和方法,使其接受并参与有关的管理、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尽快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至今已八年。  相似文献   

12.
章晨 《魅力中国》2011,(10):367-367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我国社区矫正适格的对象主要有: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这五类罪犯。  相似文献   

13.
缓刑被视为"对待犯罪的明智政策"、"多元作用的独立的刑法反应手段"①。缓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适用,成为各国社区矫正中使用比例最高的刑事责任承担方式。《刑法修正案(八)》将缓刑的考察纳入社区矫正体系,缓刑是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不同与假释、管制对象的矫正,在社区矫正大背景下明确缓刑考察的价值定位,才能发挥缓刑最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是人类刑罚观念的一次本质意义上的变革,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人身监控系统和罪犯处遇模式,并在近代以来深受各种政治、道德方面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日益成为一种两类专业人士协同完成司法矫正任务的罪犯处遇模式,必然具有丰富的观念基础。那么从人类刑罚方式角度探讨社区矫正形成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依据,主要解决社会工作为什么能够介入社区矫正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彩霞  冯慧 《魅力中国》2013,(19):307-307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相似文献   

16.
优势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是指通过对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青少年矫正对象建立和谐平等的伙伴关系,发掘和利用他们身上潜在的优势和资源,进而制定合理高效矫正方案的一种工作方法。与传统社区矫正模式相比,优势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提高青少年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有效降低其再犯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优势视角理论分析常熟市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发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存在社区资源掌握不均衡、自身专业性不足、与青少年矫正对象关系不平等等方面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包括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应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加强自身的专业性建设、与青少年矫正对象建立伙伴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试点开始,迄今已有10年历史。从六城市试点到全国试行,再到2011年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制度列入法条,社区矫正工作终于进入有法可依的"快车道"。然而近两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建设体系不尽完备,社区矫正工作任重道远。尤其是地方司法所与专职人员的匮乏,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吴丽容 《黑河学刊》2014,(2):181-183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试点开始,迄今已有10年历史。从六城市试点到全国试行,再到2011年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制度列入法条,社区矫正工作终于进入有法可依的“快车道”。然而近两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建设体系不尽完备,社区矫正工作任重道远。尤其是地方司法所与专职人员的匮乏,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替代监禁刑的刑罚执行方式,在中国起步较晚,亟需完善。我们应在批判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合理构建本国相关制度,使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0.
和田地区自2010年起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以工作实践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田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