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城镇化水平重心在113.540 5°E—113.574 5°E、34.451 3°N—34.504 7°N之间波动,重心轨迹向东南方向移动,10年间移动距离16.792km,重心向东偏移的距离大于向南偏移的距离。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不大,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有向东—西格局转变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位置,范围以郑州为中心,东至商丘西部、周口中部,西接三门峡,南连驻马店北部、南阳东北部,北抵鹤壁中部、安阳南部。这表明位于河南省东部和南部的黄淮地区尤其是东部城镇的空间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城镇转移农业人口的绝对量逐渐变大,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根据预测,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方向偏移,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并继续向东—西格局演进。  相似文献   

2.
郑夏雪  刘晓静 《科技和产业》2023,23(19):191-199
瞪羚企业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高、发展潜力大,对带动福建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以2019—2022年福建省瞪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讨福建省瞪羚企业的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福建省瞪羚企业表现为“高-高”“低-低”的聚集模式,带状分布于沿海,零星分布于内陆,较不均衡;呈现“西南-东北”集聚态势,向“东-西”两侧扩张,聚集重心向“西南-东北”方向移动;以梯队式发展为主,核心-边缘区域结构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0-2010年北京市乡镇单元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呈现从中心城区集聚向外围区域疏散的趋势;②人口空间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且有向六环内集聚的趋势,人口重心变化较小;③人口分布呈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二环内区域由高值聚集演变为低高值集聚;④人口增长空间格局与北京功能区定位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ArcGIS软件建立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信息数据库,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山西省文化遗产的分布格局和时间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响应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山西省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南多北少的“人”字形分布格局;山西省文化遗产的时序分布不均衡,宋元时期分布最多,秦汉时期最少,且各时期均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重心逐渐由西南向东北移动;山西省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俪晓  尹鹏  杨毅 《科技和产业》2023,23(24):74-79
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对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中东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最多,东营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最少;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呈现“两核-多中心”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与山东省区域分布方向较为一致;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受到人口规模、资金投入、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强财政支持、因地制宜进行服务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业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核密度曲线与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现分散性区域聚集特征;样本研究期间,处于高值效率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交通运输强度、环境治理强度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结构和资本存量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负面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54个市、县为研究对象,以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联系为研究目标,引入标准差椭圆方程和引力模型,基于ArcGIS平台对比分析江苏省2007年和2017年的市县尺度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联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县域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整体布局呈"东南—西北"走向,且标准差椭圆有扩大态势;省域的空间联系最大引力线布局较为稳定,2017年部分城市FDI(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有所增强;省域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发生变化,2017年较2007年更为复杂和密集;苏州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心县域核心地位最为突出,影响至全省范围。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地理坐标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通过分析两批示范村的空间位移特征,明确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示范村在全省范围内的空间格局特征呈现为集聚型分布;两批示范村的极核区均集中在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并于晋中和晋南地区形成集中连片;示范村的分布方向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偏移;资源禀赋、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对示范村的空间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合玲  王生喜 《特区经济》2010,(12):279-280
通过对2007年中国大陆30个省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水平的空间非平稳性研究,发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水平在省域间存在空间差异,呈现出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步增高的特点,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各省域制定具有区域特点的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晓慧 《科技和产业》2023,23(7):210-217
选取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16个指标,采用熵值法对统计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权,测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协调等级上,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呈逐步增强趋势,而协调等级不佳;空间格局上,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水平的局部集聚特征明显;重心迁移上,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的耦合协调度重心均向西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1.
首次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同时测算了多区域空间分布模式下北京市17类产业的中心性和聚集性特征,定量化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空间的圈层结构,并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空间表现为多功能单中心聚集的结构,具备多维向心性的空间圈层分化特征,共包括7个圈层,其中,金融业高度聚集在核心圈层,并且聚集程度持续提升;科技、信息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圈层;居民服务等主要生活性服务业处在产业空间的中间圈层,并且逐步表现为空间均衡化发展;第二产业分布在产业空间的外围圈层,特别是制造业处在最外围圈层且持续郊区化分散发展;北京市第二产业表现为空间离散化聚集发展,第三产业基本表现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区域的高度聚集持续发展可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逐渐向外围圈层甚至跨区域扩散。中间圈层既是现代工业经济以及由中心圈层向外扩散的传统工业等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北京市主要的消费和生产服务业集中区域,这将导致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的高度集中,因而应加快中心城区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的疏解以及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目前北京市制造业布局主要是东北—西南方向,北部地区布局规模较大,从京津冀区域格局出发引导制造业向东南方向集中应是未来北京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方向。此外,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产业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的空间共聚集性和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居民福利水平一直是决策层与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选取浙江69个县级行政区域的数据,利用SPSS、ARCGI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空间相关性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各县福利水平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县域福利水平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异状态且年度变化幅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福利水平的排位发生变化;区域内极化现象明显,辐射效应相对较弱;类型数量结构由"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另外,热点图显示:热点区域空间格局的主要结构特征保持不变,但南部地区正经历着冷热点区域的广泛调整。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中国1978-2012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1)中国省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呈现出平缓的"V"字型的形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历了"大—小—缓慢增大—逐渐缩小"的过程,其总趋势是缩小的。(2)从全国格局来看,中国经历了由地带内差异为主向地带间差异转变,区间差异贡献率持续上升。(3)中国五大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态势,东部区域内部差异下降较快,中部、东北区域内部差异下降较为缓慢,西南、西北区域内部差异呈现扩大态势。最后本文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地区差异变动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各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但对各个省区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相差不大。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缩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主要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并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双极化辐射区;高质量发展重心轨迹波动较大,总体上向东南方向移动;高质量发展协调水平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实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集聚能力呈现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协调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21年浙江省衢州市的POI(兴趣点)相关数据,运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中的标准差椭圆、重心、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工具,从数量变化、分布特征、集聚情况几个方面厘清衢州城市旅游休闲业态分布规律,研究衢州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从整体来看,衢州市中心城区旅游休闲业态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周围县市的集聚形势尚不明显,数量上来看,中心城区尤其是柯城区相关业态数量较为丰富,衢西、衢北地区较为稀疏;②从各业态分布情况来看,各业态标准差椭圆的移动轨迹呈西南–东北走向,住宿服务业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但尚未形成明显集聚中心,购物服务业态分布方向显著性不强,餐饮服务业密集程度高,各业态均值中心呈现向市中心集聚的空间发展特征,多数业态平均中心均位于主城区柯城区;③从各业态集聚情况来看,中心城区具有多核发展趋势,周围县区低密度点状集聚。餐饮服务业态集中在衢东北、衢北的城市腹地,购物服务、休闲娱乐、旅游景点业态的网点分布相似,住宿服务业态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核心辐射,远城区呈多斑点环绕分布,围绕旅游景点与交通主干线不断扩展;④从形成机制来看,市场环境、人口规模、交通条件是衢州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行业内部的相互联系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动能,不同影响因素分别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于衢州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优化城市生活类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配套情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居民幸福感,同时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基于长沙市生活服务设施兴趣点(POI)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相关性分析、改进的CRITIC方法,探索生活类设施空间配套情况,结果表明:①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方向一致,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②各类生活类设施在空间上两两相关性存在差异,医疗、教育、购物、餐饮与居民小区相关性较高,生活休闲类设施相关性较低;③高等级生活配套区域呈现单中心布局,次级核心区沿交通干线零星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拥军  杨庆媛  陈琳琳  洪辉 《改革与战略》2011,27(8):114-116,167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估是当前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环节,它旨在探明省域国土开发程度的空间差异,对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重庆市的研究为例,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GIS的空间聚类方法,对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领域的共计30个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当前国土开发利用效率以主城区最高,十四区县次之,渝东北和渝东南为低效率区域,巫溪、酉阳一带为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基于8类能源标准煤碳排放系数的估算结果,测算了我国各省区1997—2012年区域物流碳排放量,通过重构重心模型,分析了区域物流碳排放重心的演化轨迹。并通过与区域经济碳排放、区域经济碳排放重心进行比较,分析了区域物流碳排放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各省区物流业碳排放排名与其物流业经济产出排名非常接近,区域物流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总体格局逐渐向"几何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新宇 《科技和产业》2024,24(7):267-275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日益突出,探究其背后驱动力对于解决该生态问题至关重要。以遥感数据为基础,运用特征空间模型提取2000—2020年典型喀斯特区域石漠化信息,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揭示长时间序列石漠化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石漠化演变呈现“先缓后快”的改善态势;空间上呈现“东西轻,南北重”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GDP和降水量是石漠化演变过程中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