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许波  骆秀朵 《科技和产业》2023,23(23):115-120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生态城市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将河源市2009—2020年的相关数据代入,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和响应4个方面对河源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源生态城市建设虽有波动,但综合评分在逐步提升,总体是稳步增长的趋势。建议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生态城市建设内驱力;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缓解生态城市发展的经济压力;大力推进低碳智慧城市建设,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探析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1 年相关数据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中部地区80 个城市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面板Tobit 模型识别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 2012-2021 年我国中部地区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城市间差异有增大趋势;②中部地区城市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集聚格局以“高- 高”和“低- 低”集聚为主;③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是中部地区城市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对于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具有异质性影响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区域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放在突出地位"的历史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究竟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运用AHP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包容多属性指标的生态文明度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具体测算了2011年全国31个省区生态文明度的数值变化及其区域特征,研究表明:2011年我国大多数省区的生态文明度处于中级或中低级建设阶段,生态文明度均值约0.442(即"不及格"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文明度之间并不一致但关联密切,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内在冲突,关键在于经济发展的方式与路径;2007-2011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度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稳步上升趋势且存在"西部>中部>东部"的动态特征。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度总体建设水平较低以及区域不平衡的状况,本文最后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法制、体制和机制创新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原定,天下安",中国高层决策者决意高调推进"中部崛起"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整体发展布局中走出了关键之棋。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区域发展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要素聚集能力、资源配置效率、产品竞争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四大维度对我国31省、市或自治区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精细分析和对比考量。采用标准化、功效系数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预处理,并通过拉开档次法对各级指标进行客观赋权,逐级加权合成得到区域发展能力总指数。最后,以中部地区为例,从发展能力的视角衡量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凸显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出制约我国中部地区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根源,并提出中部地区的崛起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基础上,文章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五个方面,构建了中国31个省市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3年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全面优等型、全面偏优型、全面中游型、全面劣势型;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研究清水江流域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分异及耦合发展模式,可为岩溶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对清水江流域2012-2016年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分异状态及耦合模式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4个阶段,耦合演进呈现“拮抗—磨合—高水平耦合”模式,当前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耦合中级协调生态滞后状态;3个小城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异显著,其中福泉市综合水平较优、凯里市居中、都匀市滞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优质协调发展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全新方案和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分别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两大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80个样本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此外,根据样本城市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点。在区域异质性方面,除东北地区样本外,其他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均显著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在城市规模异质性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为大城市大于中小城市。第三,影响机制检验方面,通过分维度检验证明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可以通过升级ICT等基础设施、增加智慧要素投入以及创造智慧成果进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在既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城市病"现象,是我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综合分析包头市经济、环境、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2012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并找出其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数为0.77,评价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针对其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控制"三废"排放,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绿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鼓励多方面融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芜湖市面临城市发展的新契机。本文把芜湖市城市生态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三个子系统并由此构建了其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利用AHP法提出芜湖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选择2004-2008五年的数据对芜湖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郭英  肖华茂 《特区经济》2011,(5):200-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集群,但是中部的产业集群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三元结构矛盾,大大制约了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就中部集群生态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开放滞后、经济政策缺失、文化背景等都是造成中部塌陷的原因,中部发展不能简单地重复其它地方的发展模式,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跨越发展战略,需要注重统筹、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注重核心技术的跨越。中部地区应该发挥比较优势,创建节约型社会;争取区域竞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发挥"后发优势",东引西进;采用"增长极"模式,加快中部城镇建设。要敢于制度创新,全面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聚集区,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特别是产业发展成为关键,如何将产业发展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认真研究"低碳"建设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案,探索西部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措施,力求构建和谐的"低碳西部"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3.
双碳目标下,为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情况,利用DPSIR模型理论,从5个维度构建了由27个指标组成的城市低碳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选取了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代表省份(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和辽宁省) 2011-2019年数据,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实际对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指标权重大小驱动力>压力>响应>状态>影响,驱动力指标和响应指标越大,压力指标越小,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越高;第二,城市低碳发展受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各省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中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何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地进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是生态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研究在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GM(1,1)模型,利用2003—2012年10年数据对2014—2018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以及社会总体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没有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包头市在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将会发展良好,预测水平较高;但社会"软件"和"心件"方面发展水平不甚理想。同时,GM(1,1)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生态城市中社会发展各指数变化情况,适合预测社会发展各项指标,预测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部六省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从生态经济、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和生态文化五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全国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区域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基本呈现出三大地带梯次下降的地域分布态势,其中京津和江浙沪一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最高;东部省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具有绝对优势,中部省区略低于东北省区,高于西部省区;在各省区中,东部和中部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大,西部和东北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提高五个系统层的协调度是提高东部和东北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科技信息》2020,(2):72-77
面对日益复杂的风险与挑战,建设"韧性城市"成为防范风险、化解危机、塑造"平安城市"的全新战略选择。文章聚焦于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地区,评价其2009—2018年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呈整体向好趋势发展,但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城市韧性建设的异质性较大;民族地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最后,以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城市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生态韧性为主要内容,提出多维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策略措施,以期推动高韧性度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简论生态城市建设的误区与基本机制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许多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通过对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认识误区的分析,提出应首先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机制体系,给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城市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构建2020年广东省生态敏感性等级指标体系,将生态敏感区分为极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与不敏感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得到单因子和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广东省低敏感区占比最大,为35.39%,敏感区次之,占比为35.12%,而极敏感区占比为20.84%,不敏感区占比为9.07%;广东省的极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该地区必须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不得随意占用该区用地;不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该地区生态结构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建设开发。深入分析广东省的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布局,可为城市土地利用开发建设和生态问题预防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科学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解垩 《山东经济》2005,21(2):108-109
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显示,山东省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集约化经营,建设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策和考核机制,是促进山东省经济与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