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常认为国际货币的使用具有网络性和惯性的特点,因此新的货币取代原有的国际货币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方面经常提到的例子就是,在经济规模方面,美国于1872年超过了英国;但美元取代英镑,则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2.
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货币博弈的强与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本位下,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有助于一国积累黄金储备,维持本币与黄金挂钩及其国际影响力。但在信用货币本位和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尤其是金融实力显得更为重要。美国凭借强大的金融实力,在国际分工和货币博弈中占尽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为防范资本流动冲击,被迫积累贸易顺差,将大量外汇储备投向美国,维护美元的地位。金融危机后,金融全球化步伐放慢,但很难逆转。美国经济金融调整较快,虽然美元面临贬值压力,但其地位不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实力相对上升,但仍是美元区的一部分;国际收支顺差仍很大,中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可能超过美国对中国资金的需求,这将削弱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博弈中的地位。人民币要真正走向国际化,需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为此,必须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善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财政风险高企引发社会对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担忧。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否稳定?该问题对于理解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及评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的结论是:现代国际货币发行国保持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稳定性的条件是其实际经济增长率大于或者等于通货膨胀率与本国货币收益率之和。根据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都长时间偏离保持稳定性的可持续水平,以欧债危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财政问题揭示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稳定性。这也关系到中国等国所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因此,我国必须参照美元主导的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兼顾存量外汇资产管理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财政风险高企引发社会对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担忧。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否稳定?该问题对于理解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及评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的结论是:现代国际货币发行国保持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稳定性的条件是其实际经济增长率大于或者等于通货膨胀率与本国货币收益率之和。根据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都长时间偏离保持稳定性的可持续水平,以欧债危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财政问题揭示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稳定性。这也关系到中国等国所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因此,我国必须参照美元主导的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兼顾存量外汇资产管理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李巍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5):97-119,159
国际货币能给发行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政治好处,大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都在积极竞逐更高的国际货币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作为全球的霸权货币,美元既不受国际制度的约束,也不受其他国际货币的制衡,这就使得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地位对其他国家进行财富"掠夺"和政治"胁迫"。为此,作为经济崛起国的德国和日本,它们先后调整了追随美元的国际货币政策,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国际货币地位,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以对美国滥用其货币特权进行制衡,进而捍卫自身的货币权益。虽然德国和日本两国在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由于在国际政治领导力上的差异,它们分别采取了货币联盟建设与单边的货币国际化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货币战略,其导致的对美元的制衡效果也大相径庭:欧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第二大货币,对美元构成了竞争压力;日元的单边国际化却进展颇微,日元与美元地位仍然相差甚远。这对现今同样处于经济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提供了货币战略方面的重要启示:中国货币地位的提升除了需要夯实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国际政治领导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6.
1934年的美国“白银收购法案”给中国带来了白银外流、通货紧缩、贸易状况恶化、生产下降等影响,也导致了当时的中国政府最终放弃银本位,进行货币改革,发行法币,为日后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这一事件深刻说明了一国国内的经济政策将可能对其他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造成的美元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面对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目标的系列对外货币金融政策,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加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国际著名观察家断言,鉴于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经济态势更加明朗化,从而决定了国际货币结构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元、德国马克、日元三足鼎立之势也将日渐明朗。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削弱,美元一统天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将被三元货币体系所代替,美元在投资货币、国际储备以及国际清偿等方面的地位将有所下降。由于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前列,促进了德国马克流通性迅速提高,随着欧共体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欧  相似文献   

9.
黄科峰 《特区经济》2011,(10):78-80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为促进经济复苏,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向经济注入大量的流动性。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作为国家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使得位于中心的美国获得了铸币税,而其它国家则更多地承担了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成本。当前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包括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外汇储备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也先后受到了日元和欧洲货币的一定程度的挑战,但由于其他货币尚不具备取代美元的实力,美元仍然是全球经贸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货币.根据国际金融统计(IFS)的数据,截至2003年年底,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外贸结算、外汇交易结算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8%、48%、83%.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对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美国也从美元的国际地位中获益颇多,如美国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及其他间接收益.不过,美国也承担了铸币税逆转风险等潜在的风险,其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本文将国际铸币税收入划分为三个层次,估算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收益,并分析美国为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所承担的风险,为人民币今后逐步走向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元就已经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日元的国际储备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充分的认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市场价值还是从时间价值考察,日元作为国际储备的价值都优于美元、欧元和英镑等国际储备货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外汇储备的框架内,我们应该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提高日元储备的份额,以降低储备的风险和减少储备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新解释了1930年代早期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对中国经济和币制改革的影响。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根据商品本位下的自由银行模式来理解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认为自由银行制度保证了中国充裕的货币供给,由此避免了国际经济衰退向国内蔓延。本文认为,这一解释在美国白银收购政策之前是成立的,然而白银收购政策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出以及汇率升值,引起了中国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并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这一时期的中国货币史为大萧条原因的研究提供了"自然试验场",它进一步验证了货币因素在导致大萧条加深和蔓延过程中的作用,这为当前货币当局应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提供了经验教训,也提示我们本币快速升值导致的潜在风险——这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可兑换外国货币或外国金融资产.又称为储备货币(Reserve Currencies)。截至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早在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就增长到8536亿美元.从而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14.
货币对抗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层面。20世纪60年代的法美货币对抗起源于戴高乐主义与美国全球霸权的相互碰撞。法国试图利用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宏观脆弱性,通过外交压力甚至货币攻击削弱美元和美国霸权。美国则极力拉拢德国、分化欧洲,努力增加国际金融机构资源,并在创立新储备资产方面取得进展。尽管1968年"黄金总库"的枯竭使法国处于有利地位,但"五月风暴"将法国拖入国内经济、政治混乱,反美货币外交被迫"突然死亡"。法国的溃败没有改变美国彻底变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决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在随后几年被有序废黜,美元地位和美国的政策自主性得到空前加强。法美货币对抗的历史表明,如果关键货币国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和不对称货币权力,体系内国家颠覆、削弱货币霸权的努力往往难以成功但在自身具有较强军事、经济实力和一定国际安全、货币架构下,有必要也能够通过可控的货币金融对抗维护储备资产安全、拓展货币权力。  相似文献   

15.
吴庆 《西部论丛》2002,(收录汇总):8-10
观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地位,能够看到界限分明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制建立之前。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就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政治势力也如日中天。但是,此时的美元没有具备与美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货币地位,英镑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16.
秦凯 《改革与开放》2012,(2):114-115,117
美、欧、日元的国际化表明,一种货币要想国际化,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金融市场、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等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应具备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由次贷问题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形势越来越严峻。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最令人担心的是信货危机造成全球金融系统瘫痪,使得基础货币美元出现暴跌。中国拥有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据说其中一半是美元资产。一旦美元暴跌,使得人民币大幅度升值,那么就有可能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庆 《西部论丛》2010,(12):8-10
观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地位,能够看到界限分明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制建立之前。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就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政治势力也如日中天。但是,此时的美元没有具备与美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货币地位,英镑仍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新解释了1930年代早期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对中国经济和币制改革的影响。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根据商品本位下的自由银行模式来理解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认为自由银行制度保证了中国充裕的货币供给,由此避免了国际经济衰退向国内蔓延。本文认为,这一解释在美国白银收购政策之前是成立的,然而白银收购政策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出以及汇率升值,引起了中国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并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这一时期的中国货币史为大萧条原因的研究提供了自然试验场,它进一步验证了货币因素在导致大萧条加深和蔓延过程中的作用,这为当前货币当局应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提供了经验教训,也提示我们本币快速升值导致的潜在风险——这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沈乃山 《上海经济》2011,(10):56-5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全球金融领导地位迅速崛起,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美金游走世界日不落,1944年以来美元一直是世界各国货币汇兑的共同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