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社联动”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新手段.西北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方面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需求多元性特征,决定了“三社联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面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短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低,社会工作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认同度低、社工机构对社区资源过度依赖、内卷化倾向严重,社会工作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诸多困境.破解困境需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社会工作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认同度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方能取得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社会工作的成效,实现“三社联动”机制设计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工作的介入为民族工作的更好开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各级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要发挥优势,促进民族社会工作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森 《发展》2000,(8):34-36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总体滞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其原因何在?本就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增添了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向西合作.国家在促进民族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新疆西北部地处丝路流域中心,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合理.丝路建设是新疆自治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如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也成为新疆西北部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基于丝路流域合作的视角,通过分析新疆西北部具有的优势及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近年来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战略之一。然而,由于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北民族地区水资源的特殊区情和功能,在这些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模式不能与内地雷同,而应该有其特殊的运行模式。根据西北民族地区特殊的水资源情况和发展需要,应该选择"保水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建立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系统为目标,把西北民族地区建设成我国重要的清洁水资源保护区,这比单纯地搞节水农业要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甘青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制度创新、组织重构,必须坚持从民族文化的背景进行考虑,只要将视角落在民族文化的层面上,以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为前提,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扶贫战略,从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受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海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吸毒、犯罪、农村留守、传统文化及信仰丢失等问题逐渐蔓延,严重影响了民族农村地区的稳定.社会工作回应城市化变迁所引发的问题,从专业角度提供介入方法,以增权、文化敏感和优势视角的理念,为海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维持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态势。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层原因和自身特点,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防患于未然,大力发展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加强区域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理性对待西北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对宗教极端分裂分子才有有效措施予以打击,有效建立地区宗教联动机制。才能将群体性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正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推动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相互支持、相互融合,构筑以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支撑的城乡社会基层治理体制,汇集多方力量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探索。《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加快推进"三社联动"完善基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研究甘青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制度创新、组织重构,必须坚持从民族文化的背景进行考虑,只要将视角落在民族文化的层面上,以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为前提,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扶贫战略,从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实务经验证明,社会工作者在民族地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实务时,往往会面对不同的文化。如果处理不好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工作者会面临着文化震撼、文化识盲、文化偏见、文化负载等挑战。避免文化识盲,增强文化敏感性,提升文化能力是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乡政村治”作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治理模式已经走过二十一余年的历程.相较于全国而言,西北民族乡村地区长久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好地施行“乡政村治”,进而推动西北民族乡村地区社会的整体前进,从三个方面浅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恢复和重建以来,在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实务探索、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总结中国社会工作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的政府主导、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的显著特点。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社会工作知识、整体推进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锦顺  李挺 《黑河学刊》2014,(11):138-140
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欠发达常常使其成为弱势农村中的弱势区域,发展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创新的走向之一。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和不足,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壮大社工队伍,拓展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的支持力度;要通过优质服务,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认可程度;要扩大社会工作的覆盖人群、介入领域和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整合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整合大体上经历了建国前传统型整合模式的消解和变异、以制度初创为基础的革命型整合模式、制度扭曲时期的行政动员型整合模式和以制度重建为基础的行政调控型整合模式四个阶段。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整合更显重要,为此,需要从资源整合、公共品供给、基层民主发展和社会组织化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重要载体。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中部地区专业社会工作者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多个领域创办了各具特色的机构,并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中部地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内生态与外生态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只有政府在加大制度建设和财政投入,以及加强机构自身建设两方面下功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雅红 《中国西部》2011,(15):122-122
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4.5%。2000年,新疆、宁夏、青海、甘肃4省区内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达到了1728.2万,占西北总人口的32.1%。为此,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道路,研究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适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发展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主和自治对于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可是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今在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村干部、村民法制观念淡薄、村民自治缺乏有效监督、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等,最重要的是村民有不同的认同观,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这些认同不一,都会制约农村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的发展。鉴于此,需要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各民族间的平等,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等。只有制定相应合理的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发展民族聚居地区的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随着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而面临绝好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仍落后于国际水平,面临很多挑战。社会工作在中国专业化、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同时社会上诸多的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甚至个人,在现实中是承载社会工作的客观实体,其中又蕴涵着社会工作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城乡差距过大、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正是集"三农"和"欠发达"两大问题于一体的矛盾集中地,经济、社会问题更加集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困境,提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应基于其自身社会、经济和生态特征,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同时把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实现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