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本深化、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针对近年来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呈现资本深化的特征,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在1978~1994年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1994~1998年呈现上升趋势,1999~2003年出现缓慢下降趋势;1978年以来,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高,并且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导致人均物质资本上升,但这种人均物质资本和资本-产出比的上升由于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的作用,使整个经济具有可持续的增长;物质资本积累是中国过去20多年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但在近几年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衣光春 《改革与战略》2009,25(5):109-112
文章首先从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考察了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现状,得出了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本存量落后于中东部和全国水平以及教育和健康投资水平低的结论,进一步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对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自生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有必要建立起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自生机制,提出了培育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自生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将考虑人力资本与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分解为人力资本、复合物质资本、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四部分,探寻其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对西部大开发前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能源消费为代表的要素投入和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几乎相等;但在西部大开发以后,以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发现中国西部地区出现了显著地经济收敛,而这种结果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共同结果。采用Tobit模型深入分析了能源投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本文采用定量方法和系统的数据 ,从九个方面考察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以及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 ,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 ,加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方面 ,西部工业化推进缓慢 ,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持观望态度 ,东西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5.
西部人力资本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有了较大增长,但仍低于中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于单纯的人员数量投入的作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东部。因而应重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问题,建议中央财政继续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省和广东省1988~2001年度的生产函数回归分析得出:劳动力投入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高于陕西省,而资本投入量的贡献率则要低于陕西.由此发现,广东省经济高速增长相对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来说,它的优势仍然在于高产出人力资本的使用.西部地区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科技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培养现代人观念,才能使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从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人力资本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开发,并以此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下面就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才资本大开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与西部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认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主因不在于有形要素供给量的多少,社会资本缺乏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就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加快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令人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也存在着任何一个大国都存在问题:二元经济结构比较严重,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为此,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力求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很多,比如开发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加大资本投资,大力吸引外资,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吸引人才,等等。但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的建设,因为新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发展西部经济,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培育发展新动力:投资消费协调带动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世界规律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总是伴随着高投资率,资本投入对经济的贡献最大,但总趋势是逐步下降的.我区目前工业化尚未实现,与全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投资规模和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并存的局面,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差距从2003年的3.4个百分点扩大到2014年的5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一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生框架,分析了FDI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差异.利用1990-2004年省际数据,发现FDI在中国各地区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FDI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边际作用较大但不明显,对西部地区作用甚微;FDI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技术外溢和资本挤入效应,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挤入效应而不是技术外溢效应,在西部地区,资本挤入和技术外溢效应均不明显.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吸引FDI进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显著提高FDI的吸收规模.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西部地区吸引FDI的进入和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衣保中  李敏 《山东经济》2010,26(3):141-147
对人力资本结构的衡量在国外已经引申出很多研究,但在我国还基本停留在对人力资本总量或平均水平方面的研究。一本文用质量系数对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进行了修正,并测算了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1996—2007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各省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省间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差异程度呈下降趋势;从横断面数据情况来看,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入力资本基尼系数随收入的提高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近似的“U”字型趋势,即东、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较高,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较低。最后,指出促进人力资本结构的平衡是政府努力的目标,并对各地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Solow的增长核算方法,对1952~200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劳动投入的贡献非常小;②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差异是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投资倾斜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自身应注重基础设施,人才环境等投资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以吸引外来投资;③地区增长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速度,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是缩小我国地区增长差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优势,但实际上人力资本对哈尔滨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制约哈尔滨人力资本发挥经济效用的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比例关系不合理、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等。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哈尔滨应积极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应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应根据产业结构确立人力资本培育方向;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中的C2R模型,测度了1999~2005年间西部12省份和东部11省份①经济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包括技术效率(TE)和规模效率(SE);计算出了西部地区1999~2005各年度间的M almqu ist全要素生产力指数(TFP)。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西部地区的综合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太低,且西部地区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西部地区TFP在1999~2002年间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逐年减小;从2002年开始上升,并且上升的幅度逐年增大;从时间序列来看,TFP在逐年稳步增长,引起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的提高,体现了西部地区经济的"追赶效应"。  相似文献   

16.
张甜  王珏 《开发研究》2021,(1):46-52
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和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基于HK模型,运用西部地区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源错配指标,借助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法,研究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源错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源错配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资源错配指标仍相对较高,其中劳动力错配情况相对优于资本错配.市场化水平、网络普及程度、教育程度可优化西部地区资本和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支出、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间资本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则缓解劳动力资源错配.(2)西南和西北地区在缓解资源错配时需要因地施策,不同于优化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网络普及率、技术创新、工业化水平以及教育程度在西北地区会加剧资源错配,工业化水平、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度在西南地区会恶化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3)西部地区可主要从市场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网络普及率、教育水平、财政支出方面等灰色关联度更高的影响因素入手,采取相应政策,降低西部地区行业间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错配.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个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型过程。我国在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以后,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在下降,新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的重要性在提升。如何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国际上有新型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培育机制的建设是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9.
张振刚  田帅 《改革与战略》2010,26(5):130-133,175
文章基于珠三角地区的非平稳面板数据,运用协整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对珠三角地区的科技投入、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五大经济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且五大经济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不相同。最后,提出了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整合科技资源、优化资本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20.
加快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支撑。对反映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三类指标研究综合评价表明,浙江等国内制造业各部门的技术水平,仅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五分之一左右。未来需要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类资本积累,尤其要加快提升技术装备和技术引进水平,实现从粗放外延增长到集约内涵增长转变,重振区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