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建波 《中国金融家》2010,(6):144-145,143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财政体制的设计与改革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十多年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革,我省也相应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协调、保证各级财政随着经济发展共同增长的基础上往县区一级倾斜的思路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2010年河北省经济工作的核心,就是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这一重要战略思路的提出,既贯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又从河北实际出发,既充分考虑了解决河北省经济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又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实现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杨键 《中国外资》2010,(24):160-161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提高国民居民消费性需求,是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治本之策。关键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实现消费、投资、出后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尹荣 《中国外资》2013,(21):172-172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一是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二是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经济与价值相背离、存在泡沫经济、不能很好地贯彻环保理念等问题;三是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根据我国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有效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很不寻常的一年。从一个短期的角度来看,2004年是经济局部过热和宏观调控同时进行的一年,2004年也是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度回落的一年。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宽一些,2004年实际上可以视为经济短周期波动的收缩期。作者把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与中国经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既见微知著,又高屋建瓴,把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营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既不至于给人隔靴挠痒之感,又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对2005年经济运行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作者又对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做出预测。作者尤其指出,2005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以中性政策为主,在实行“双稳”调控政策的具体力度与节奏上,应注意统筹兼顾,与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导向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本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原因,提出了五条政策性建议,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力促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有其深刻的经济及政治含义,好在快前,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这个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受到国家及东西部人民的高度重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重心都比较偏向于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区域经济,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论述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在克服了国际上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困难,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的同时,指出经济金融发展还存在通胀居高不下、国际粮价和石油等资源性价格暴涨、国际热钱蜂拥进入、股市狂跌等问题,相应提出六点对策与建议,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必须大力推动海西区域经济合作。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分析海西区经济合作的目标、利益以及协调机制,针对当前椎进海西区域经济合作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提高国民居民消费性需求,是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治本之策.关键是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实现消费、投资、出后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高等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又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所以,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我们要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到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试论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的局限性.引发出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以及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这一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是世界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说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有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主旨是协调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关系,寻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动态经济均衡,也就是引入时间变量后私人损益与社会损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以来,西部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不可持续因素。面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现实状况,我国在资源税、增值税、税收优惠和税收数量激励等税收政策方面与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冲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使相关税收政策与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克服了国际上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困难,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金融发展还存在通胀居高不下、国际粮价和石油等资源性价格暴涨、国际热钱蜂涌进入、股市狂跌等问题,为此提出对策与建议,成立土地开发银行,实现开垦耕地4亿亩,以确保粮油自给;为节能减排,建议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不能走浪费能源的美国生活方式,要学习推广我国香港政府那样采取严控私家车出行、全力发展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治理相脱离、相矛盾,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环境污染得不到等量补偿,环保经济机制欠合理、资金筹措方式单一等;提出了实现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生态环境治理所提供产品的性质不同,其产业化、民营化、市场化的方式与程度也应该不同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一方面,高等教盲的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高等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又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所以,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我们要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到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于法稳 《中国金融》2005,(22):21-2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