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投资目标的设计及其实现方式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果具有直接影响。论文在梳理保险投资基本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均衡投资的原则,兼顾短期收益结果和长期收益能力,平衡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同时,保险公司应在监管与风险限额的约束下,综合使用多种工具、机制,合理制定、分解、量化投资目标,通过组织架构、投研方法、团队建设、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环节的相互衔接,正确激励投资团队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框架下获取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组合管理理论一直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基本框架,利用资产回报率的均值表征资产收益,利用资产收益率方差表征风险,使投资组合的配置方法得以量化。但均值方差模型也存在对于输入数据敏感度较高的缺陷,使得模型的准确程度无法保证,限制了均值方差模型在养老金管理领域的运用,为了克服均值方差模型的缺陷,本文首先从均值方差理论的市场均衡组合出发,利用均值方差模型,根据养老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找出该时点的最优组合,使投资者能够根据主观看法调整组合配置,通过引入Black-Litterman法,设立相对确信度变量,使投资者能通过更新信息来调整投资组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死亡率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保险公司的最优资本配置问题。应用CBD模型刻画随机死亡率,并假设资本面临的风险来自于随机死亡率。以美国的经验死亡率数据为基础,在偿付能力的约束下探究保险公司在不同产品线上的最优资本配置。通过敏感性分析,考虑保险期限、死亡率改善、缴费方式和随机利率等多种因素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对保险公司的最优资本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以下简称“偿二代”)要求保险公司应当结合业务发展战略和实际风险状况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体系由上至下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风险限额3个部分。建立风险偏好体系需要考虑风险偏好形成、风险偏好陈述、风险偏好传导及风险偏好跟踪调整机制4个步骤流程。保险公司风险偏好一般包括资本、盈利、战略、流动性等主要维度。在风险偏好体系框架基础上,可通过风险限额分解,使风险管理责任得到层层落实,其中经济资本分解和传导,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保险公司风险偏好高阶指标,以及一些更为细化的指标,共同构成“关键风险指标”,即KRI。通过KRI日常监控和限额管理,保证风险偏好落地实施,最终为保险公司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健  刘铮  游桂云 《投资研究》2012,(8):154-160
社保基金资产配置对于基金的收益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不同资产间的配置比例,可在有限风险的条件下追求最大收益。我国对社保基金资产配置规定了相应的比例限制,但随着市场的变化,配置比例的一成不变使其从收益及风险控制角度都非最优选择。本文通过马柯威茨均值-方差模型,对社保基金资产的优化配置进行实证研究,寻找最优的资产配置比例,为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提供一定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经济资本管理已经成为国际保险业风险与资本管理领域的核心工具.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公司要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内部资本充足率管理和价值创造管理,为保险公司的关键决策提供依据.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核心是准确计量风险、优化资本配置与评估风险调整绩效.中国保险业要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必须要统一认识,整合资源,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推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已经成为金融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对风险日益提高,收益不断降低的债券市场现状,如何调整债券投资组合的配置比重,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难题。本文利用均值-方差-CVAR模型作为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方法,选择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和金融债作为不同的债券品种,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债券投资组合中策略选择。结论认为,不同的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控制能力,确定不同模式的债券投资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8.
Faber战术资产配置是根据简单均线思想进行择时,并在大类资产间进行均衡配置的模型,在降低投资组合风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采用我国资本市场2010—2017年的股票、债券、期货等大类资产的周数据,在构造适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Faber战术资产配置策略的基础上,利用T-M模型和H-M模型详细检验了策略的择时效果,结果发现:无论是单独对股市进行分析,还是对大类资产进行组合构建,Faber战术资产配置模型均可以显著扩大投资收益并降低投资风险,T-M模型和H-M模型的检验结果也表明该模型的择时效果极其显著,充分验证了择时加资产配置对于提高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具有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资本管理的核心是资本配置,即按照风险和收益的最佳权衡,在维持正常经营的基础上优化资本结构,把资源配置到盈利性最强、盈利前景最好的业务板块和产品线之中,通过积极的资本管理创造价值。保险企业作为负债经营的金融机构,先收后付的现金流特征导致保险公司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承保+投资"的经营模式使得保险公司负债和资产均面临较大风险,其  相似文献   

10.
基于CDaR模型,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企业年金管理办法》建立有投资约束条件下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模型.最后利用Matlab软件模拟的收益率序列进行实证分析,并与风险度量方法——CVaR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一模型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11.
资金运用风险是寿险公司面临的两大最主要风险之一,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对确保寿险公司持续稳健经营至关重要。风险限额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一个科学、可操作和有效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为寿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供控制标准,是决定风险管理成效的关键环节。本文借鉴风险限额分配模型,总结寿...  相似文献   

12.
经济资本的度量及配置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Copula函数构建保险公司总体风险的联合分布函数,结合TCE方法来度量保险公司经济资本,并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对经济资本最优配置模型求解。最后结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财险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状况较好,但险种结构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3.
承保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合理地计量其经济资本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资本管理能力。采用多元Copula理论对我国某财险公司主要业务线的相依结构进行建模,选择拟合较好的GaussCopula,在此基础上,使用凹扭曲风险度量测度主要业务线的经济资本。结果显示:凹扭曲风险度量中的Wang风险度量能够根据风险的整体水平灵活地调整所需的经济资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有的监管体系"偿一代"已无法适应当前以及未来寿险业风险管理的要求.2016年,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偿二代"正式实施,给我国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为此,本文从负债端、资产端和公司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偿二代"对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作用路径及影响.研究发现:在"偿二代"下寿险公司在负债端的风险管理重点应在于着力优化并调整产品结构,使得长期期缴业务成为核心;在资产端的风险管理重点应在于提升权益投资和另类投资比例;在公司的风险管理上应逐步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不断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支持保险业在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中保持稳健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业务产品创新加快,保险业在资产端与负债端的业务结构和风险特征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部分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采取激进经营、激进投资的策略,导致业务快进快出、风险敞口过大以及流动性问题,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本文介绍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多维度量化评估规则设计原理、主要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针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特性提出的沉淀资金匹配,在成本收益匹配中有机地将资产投资收益与承保业务综合成本进行匹配,在现金流匹配模式中打破了僵化的匹配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对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Coplua模型是组合投资风险评估中常用模型,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模型选择的好坏对风险评估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比较了二元正态Copula模型和二元t-Copula模型对中国股市数据拟合的优劣程度.针对这两种模型,利用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上证基金、深证基金、东风汽车、中国石化、宝钢股份和万家乐的日收盘价数据估计相应的参数得到相应的拟合分布,然后分别与经验Copula函数作比较,通过计算拟合分布与经验分布之间的距离,得出二元t-Cop-ula函数能更好地拟合两组投资组合的日收益率数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保险资金运用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具有支柱性作用。为保障实现保险公司经营目标,应充分研究保险资金特性,分析投资资产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建立有效的总体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有力的风险具体控制措施。在当前风险管理现实条件下,科学投资决策和运作架构,强化交易流程控制和风险防范监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持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全面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author applies Insurance Performance Measure (IPM) to a set of Indian insurance companies over the period 2005–2016. This is the first article published that applies the IPM model on real industry data and studies its implications. The IPM was introduced in a Winter 2002 JACF article by Joseph Calandro, Jr., then at General Star management, a subsidiary of Berkshire Hathaway and by Scott Lane, then an accoun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Haven. Those authors explained why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insurance companies was so challenging and presented the IPM metric as a better way to assess industry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Evaluating P&C companies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 unique format of insurance company financials does not lend itself to tradi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 analysis and because the industry's preeminent performance measure, the Underwriting Ratio, captures underwriting and claims activity but says nothing about investment and risk distribution (reinsurance). By contrast, the IPM represents the interrelation of underwriting,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along with a hurdle rate and is quite consistent with Warren Buffett's expressed desire for a balanced overview of industry performance. IPM uses financial data without modification thereby simplifying and fastening computation. Operationally, it could help in negotiations for reinsurance renewals and identify “Maximum Profitable capacity”—the threshold limit for overall profitability.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剖析了公司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理,然后基于2002~2018年我国77家财险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对我国财险公司的风险承担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而言,股权集中度对承保风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表现出“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20.
Underwriting and investment are two important and related business activities of insurance companies. However, studies on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underwriting and investment risks of Property-Liability (P-L) insurance companies are sparse in the literature. Using a sample of US P-L insurer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ow these two risks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1994–2000 period (before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 in 2001). Our results, robust to various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derwriting and investment risks among our sample firms. Such results based on pre 9–11 event period provide some support for the conjecture of Achleitner et al. (Geneva Pap Risk Insur Issues Pract 27:275–282, 2002) that many insurance companies may have failed to tak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isk management. This resulted in a heavy loss due to dual exposures in both underwriting and investment in the 9–11 even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risk taking and risk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and increasing scrutiny. We believe the current paper provides some useful insights in this v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