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二十多年来,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已经成为传奇性人物。他执掌美联储的那些年,是美国近代历史上经济最稳定的年份,即使后期出现"9·11"之类的突发性事件,也没使美国经济发生太大的动荡。不料他甫一卸任,次贷危机就爆发了,紧接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条政府各部门云集的大道,在这条名曰宪法大道和第二十街交接处,有两座大楼,与白宫、国会大厦相比,并不显眼,但却为世界瞩目。这,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在美国,它是“银行的银行”。如果说美国是超级金元帝国,那么联储会就是这个帝国的金融中枢。目前,掌握这个中枢的人物,就是格林斯潘。  相似文献   

3.
为弄清管理缺陷是否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推力之一,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近期召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和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以及现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作证。格林斯潘掌管美联储18年多,不仅掌权时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即使2006年去职后的一言一行也备受国际金融界关注。然而,眼下这场金融危机使他头顶光环蒙上尘埃。  相似文献   

4.
现在,大家都开始了解到,要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理财,最棘手的问题也是理财。因此,笔者突发奇想,假如请格林斯潘来理财,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格林斯潘是已经任职11年的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在美国,所有的舆论都知道主导美国经  相似文献   

5.
沈建军 《英才》2005,(12):31-31
在白宫椭圆形总统办公室内,美国总统布什右手拉着艾伦·格林斯潘,左手拉着本·伯南克,向外界宣布任命本·伯南克为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主席,接替掌控美国经济18年的格林斯潘,成为美国经济巨舰的新舵手。  相似文献   

6.
说格林斯潘两面派,无疑是要把他拉下神坛。之前,身为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其18年任期内多多少少有点争议,但毕竟“谁不说别人,谁不被人说”。从这个人创造了美国历史上难得的零通胀经济增长来看,认为格林斯潘“九分功,一分过”,过不抵功,应当是没有异议的。  相似文献   

7.
马海瑞 《经营者》2008,(21):40-41
曾经掌控美联储18年之久的格林斯潘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的元凶。在糟糕的现实面前,格林斯潘不得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承认自己任期内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黄慧 《英才》2006,(3):35-35
刚刚挥手告别了自己呼风唤雨18年半的美联储主席职位,然而不到一周,格林斯潘即体会了作为一位深受全世界尊重的央行员工,离职后怎样管好自己的嘴同样需要技巧。  相似文献   

9.
2004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再次提名78岁的艾伦·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相当于中央银行行长).至此,格林斯潘在这个位置上已长达17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月31日,美联储(FED)主席格林斯潘卸任。79岁的格林斯潘担任FED主席已经长达18 年,这位个性中充满独立和坚定的传奇人物,被人们誉为“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美国有一档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节目——《公文包线索》,在美联储开会的那天早晨,记者会守  相似文献   

11.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ederal funds rate, unemployment, inflation and the long‐term bond rate are investigated with cointegration techniques. We find a stable long‐ter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deral funds rate, unemployment and the bond rate. This relationship is interpretable as a policy target because deviations are corrected via the Federal funds rate. Deviations of the actual Federal funds rate from the estimated target give simple indications of 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larger deviations relate to special episodes outside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set. A more traditional Taylor‐type target, where inflation appears instead of the bond rate, does not seem congruent with the data.  相似文献   

1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