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政治学说的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包含清静无为、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含义,“无为”是出发点,“无不为”是最终目的,“顺势而为”是由“无为”过渡到“无不为”的关键环节,它们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构成道家治世理论逻辑进程“三步曲”。  相似文献   

2.
韩非虽然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但其受道家思想较深,"无为"便是其继受老子思想的例证。韩非以"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因道全法"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法内无为","君无为"等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3.
儒、道、禅的思想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与禅宗的影响尤为显著,道家的“无为”、禅宗的“顿悟”为中国的古代绘画增添了更为理想的色彩,它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也为古代艺术家们创造了一个至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家无为思想的内核是对客观规律的洞悉和顺应,对个体而言是人生的处世、处事之大智慧,即通过无为而至无不为。现代商业设计求新求异,但创新思维却处于严重"疲软"边缘,无为思想的引入,无疑为疲乏的设计创意活动寻找到一条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道家“静”的哲学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静的思想,更是管理过程的最高要求。本文从四方面对此作了论述:首先,从哲学层面对静作了解释;其次,对道家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思想作了分析;再次,从"以静制动"的方面论述了静的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最后,从广义上对管理过程中的静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无为是道家的术语,即顺应自然。无为并非消极地不思进取,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认知和实践,是通过“以人为本”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客观规律,营造和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使企业可以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相似文献   

7.
"信达雅"三原则在中国翻译界的是非争论从未停息过。在坏"译本"充斥市场的今天,重新提倡"信达雅",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准确、通顺、简明",或"信达简",对现代翻译危机有警醒之效。而要做到"信达简",要从外语水平、工作态度和中文水平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川流不息的渭河北岸,有一个正在腾飞着的企业棗杨凌无为制药有限公司。公司总裁尹子郡与养育他的这块土地一样厚重,一样朴实。他谈吐不凡而又谦和,在他的眸子里,无时不在闪烁着智慧的光波。无为,乃道家思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释了道家“自然无为”的要义,然后分析了“自然无为”对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最后指出了老子《道德经》蕴涵的“长久”思想是现代企业永续经营的智慧宝藏,并提出了企业永续经营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以君人治国学说为主干,管理者人格修养、管理通则和操作权术为其中的重点问题。其主张管理者应该修养成智通大道、至公无私的人格;其关于管理通则的论说归宗于道家无为论,捕之以儒家的德治思想而兼采法家学说;其管理权术以“贵因”论为根基,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论及因时改制、把握机遇、刺激民欲以优化管理效果、捐弃小名小利以成就大功等问题。其中许多于今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们似乎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抱有成见,甚至把其"无为"等同于"不为"。其实,并非如此,"无为"是"清净无为"、"无事不争"、"无欲无为"。在老子眼中,是种至上的"有为"。有无相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万事万物从"无"开始,而最终又以"无"为归宿点。因此,老子认为,相对于"有"来说,"无"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也更应守之,贤明的统治者必须实行"无为而治",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古建筑以单体组成群组,群体空间的平面图形特征表现为虚实相生,内外相融的特点,立体形态则如行云流水,无为而自然。按照"天人合一"、"礼乐"复合、"仁义"相携的哲学思想构建的古建筑群体空间,反映了以"人"为本、贵和尚中、自然无为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文心雕龙》在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之下,已发展成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刘勰说"声发则文生矣"。可见在人类早期音乐和文学就是相伴共生的,音乐和文学关系紧密。本文将论述《文心雕龙·乐府》之"乐",其主体包括乐府的音乐思想、诗与乐的关系以及"乐与政通"三个方面。具体而言,乐府诗的音乐思想是以儒家礼乐为主的,古者诗歌无别、诗乐互为表里是诗与乐的关系,乐和政治的关系则侧重于音乐在政治中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英国幸福社区建设之“温暖”研究述评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社区建设的丰富发展自然也构成了其题中之义。积极汲取他国社会管理经验建设社区的新趋势也就成为时代之需。以社会创新理念对英国关于地方幸福社区建设的"温暖"(WARM)研究进行整合述评,以求对中国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资鉴。  相似文献   

16.
"无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  相似文献   

17.
"其"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虚词,语气副词是"其"的主要功能之一。对中古汉语八部语料中的语气副词"其"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后发现,"其"可以表示推测判断、反诘、命令或对听话者的希望、疑问、决心或愿望等五种语气,其中表示命令、希望等祈使语气的用法占据一半以上,与上古时期主要表示推测判断语气有所不同。表示命令或希望等祈使语气的"其"主要用于诏令、策命、册封、终制、移檄等公文中,句子大多无主语,无句尾语气词,命令语气强烈。  相似文献   

18.
郝文波 《大众商务》2010,(1):264-264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是指导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理论,应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规范使用其概念,对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所区分。旧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材对这一概念有误用之嫌,有商讨必要。  相似文献   

19.
姚华是清末民初画坛上一位全才大师,他的画论体现出了鲜明的文人画精神,对作为哲学本体的"道"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画虽小,道宏之",他既主张画作要"常参造化之权",同时也认为"文人之画有人存焉",他认为画不仅仅要反映自然之道,更重要的是对"人之道"的自然抒写,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文质彬彬的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成就"理""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