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耦合已经成为区域内资源整合一种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本区域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耦合的动力。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欲实现快速和高质量的耦合,却需要依赖于一定条件,京津冀需在推动三地协同发展中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产业集群的成长为浙江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 ,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 ,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进而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本文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集群成长的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农村流通产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成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方式。农村流通产业是新的经营和生产方式,运用优化生产要素、专业化分工,拓展就业门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通产业是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联系的重要枢纽,直接或间接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转移的有效性和质量。本文在阐述农村流通产业在转移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转移劳动力的内在机理,对农村流通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以及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关键。鉴于西部农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文章主要从存量剩余劳动力和增量剩余劳动力两个层面着手,分析了西部农村两类剩余劳动力的成因、特征及现状,提出了对西部农村存量剩余劳动力采取渐进性、阶梯式转移和对西部农村增量剩余劳动力采取前瞻性、开发式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关系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小康建设的大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和农业劳动力的特点,多动脑筋,克服困难,拓展渠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立足农村本身,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实践与理论证明,我国区域特色企业集群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结合西部农村小企业集群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服装业的小企业集群缓解“三农”问题绩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集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问题成为影响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效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地区稳定发展的经济问题。本文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手,以西部地区现实状况为出发点,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当地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协调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集群研究中,产业集群正在第二产业中得以迅速应用和发展,但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情况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存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足、集群中的企业技术落后、政府失灵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而加强对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能够有力地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村地区进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在描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站在理论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化解这些矛盾,是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存在显著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入世后我国农业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十五”规划中有关农业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的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钟蔚祥,朱道聪,杨斌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律性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中,面临着劳动力的大流通、大转移。包括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并且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并且愿意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  相似文献   

15.
苏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沉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异地转移带来了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许多社会问题,所以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同时,随着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业是农村中最主要的产业。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在很大的范围内为零甚至是负数,即使将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也不会影响农业的产量。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就是以隐蔽形式表现的失业人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民拥有了更广泛的流动空间,长期被隐蔽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将成为我国失业者的主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把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超出农村产业实际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较大促进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土地流转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行规模经营,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合理适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黑龙江省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继续增加。因此,认真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为政府正确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本文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述一些显著特征: 第一,转移的层次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表现在:种粮剩余劳动力向耕种经济作物层次转移,农、林、牧、渔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层次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非农产业高层次转移(包括向城市流动和向集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是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个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满足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种植业劳动力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行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转移,并且只有当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稳固后,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就是要在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应该加以削弱和损害。  相似文献   

20.
陈慧 《南方农村》2004,(5):42-4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是制约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对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的转移,我国自80年代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打工浪潮。这种流动满足了流入地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同时也为流出地增加了大量的非农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然而,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却举步维艰。据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2年广东省从事第一产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