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发启  吴文中 《理财》2005,(5):35-36
企业改制必然涉及原有债务。近年来,涉及企业改制的经济纠纷日益增多。这种纠纷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处理难度很大。本文拟从企业改制不同类型的法律性质入手,探讨企业改制前债务(尤其是漏债)在企业改制后的承担主体和承担原则,依法合理保护债权人、改制企业及其主管单位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改制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近来较严重的困扰着经济金融生活,为此,我们于日.前对泗洪县县属工业企业改制过程中逃废银行债务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岳西县企业改制工作年初全面启动。企业产权改革、转换机制后,活动必将增强,效益必将提高,对改善农行原有的信贷资产,创造良好信贷环境,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无疑是大为有益,但是少数地方与企业借改制之机,恶意悬空、逃废农行债务,给农行信贷资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纠正和制止悬空逃废农行债务行为,岳西县农行将企业改制维权工作做为  相似文献   

4.
孙言雅  朱连喜 《理财》2005,(5):48-50
企业改制重组中的债务处理问题是企业改制重组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件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往往成为一些企业逃债的借口,极大地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企业改制重组的顺利进行。本仅对企业改制重组中怎样防范债务逃避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5.
企业改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是明晰产权关系的必然,由于一些改制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对改制政策的误解或曲解,导致出现企业借改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改制中的维权,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和制止企业改制中的逃废债行为。  相似文献   

6.
郑卫 《上海会计》1999,(8):45-46
当前,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明晰企业产权为突破口的企业改制工作正在各地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也出现了借改制之机逃避欠税的现象。因此加强对企业的欠税管理,防止和减少国家税收的流失,推动产权改制工作的健康发展,是税务部门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在改制过程中企业逃避欠税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1.变换名称,金蝉脱壳,逃避欠税。一些债务沉重、欠税严重、经营乏术的企业,借改革之机,重新注册,更换名称,抽走了老企业的资产,原有债务和欠税则仍由已成为空壳的老企业负担…  相似文献   

7.
企业改制通常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不设置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以下统称企业改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前企业的债权、债务通常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笔者遇见一个对企业改制后债务核销产权界定的案例,并由此带来一些对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进行产权界定及账务处理的思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一、改制企业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基本情况当前 ,部分国有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十分严重。就某县的情况看 ,在农行开户并已实施改制的国有企业就有糖厂、水泥厂、纤维板厂、铁合金厂、制药厂等五家企业 ,上述企业在未征得农行同意的情况下 ,擅自进行改制 ,将国有企业对外租赁、部分产权出售或整体拍卖 ,造成农行贷款 3 0 0 0多万元被悬空的严重后果 ,占该县农行贷款余额的 2 0 %。二、改制企业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利用企业改制、悬空逃废银行债务。国有企业通过兼并、承包、租赁、户权出售等改制形式 ,在农行不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企业借改制重组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不断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债权银行不仅贷款本金难以收回,贷款利息拖欠也日益严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金融资产运行中突出的问题。笔从目前企业改制重组逃废债务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银行防范逃债的措施等角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贷款卡对于强化银行信贷资金管理,防止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贷款卡日常管理和年审工作中发现个别企业利用企业改制之机,有意逃避银行债务,主要表现为以下5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王琪 《现代金融》2004,(11):47-47
一是加强对银行员工的法律培训,规范贷款抵押、担保等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债权风险。二是做好改制企业债务的重新落实工作。密切注意企业改制的动向,及时掌握企业债权、债务、资产转移情况,按有效资产的实际划转比例重新落实银行债务,防止债权落空。三是按照上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企业破产还贷中的法律事务工作。四是巧用“支付令”和“资产保全”等法律武器,切实捍卫银行债权。五是积极开展诚信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2.
1.逃废债面广、量大。至2001年6月末,梧州辖区改制企业为5.30户,涉及贷款本息20.61亿元。其中逃废金融债务的392户,占改制企业总数73.96%;涉及贷本息14.1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69.93%。在逃废债的怍制企业中,国有企业150户,占逃废债改制企业总数的38.27%;涉及贷款本息10.34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71.80%。非国有企业242户,占逃废债改制企业总数的61.73%;涉及贷寺本息4.06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28.20%。  相似文献   

13.
黄毅 《中国金融》1999,(9):29-30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屡禁不止,根本上源于商业信用观念淡漠,这是投资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金融领域的综合反映。截至今年3月末,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5家商业银行开设账户的改制企业共215910户,涉及银行贷款本息591591亿元。其中有逃废债行为的企业63682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2949%,逃废银行债务本息281808亿元,占改制企业银行贷款本息的4764%。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市场信用破坏,扰乱了经济秩序,危及银行资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九五”发展计划期间,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企业改制已成大方向。但由于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规范,有些企业借关停并转之机,随意逃废银行债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信贷资金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损失,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勇 《财政监督》2004,(6):60-61
一、企业改制重组中逃债的主要情形分析1、利用破产方式逃废债务。破产制度是调节和处置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非正常状态下的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制度。一些企业却利用《破产法》逃废债务,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如有的企业在改制中,将同一行业或者不同行业的若干企业合并为总公司,把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划转到总公司,而金融机构的债务继续留在原企业,然后对原企业实施破产,或者以一个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1998,(7):14-14
依法加强金融债权管理本刊评论员加强金融债权管理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关键。为了规范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防范和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就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乘企业改制之机逃废金融...  相似文献   

17.
标本兼治遏止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金融博览》2004,(11):60-61
近 年来 ,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农信社债务的现象不断发生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关停、倒闭。企业因管理不善、产品无市场、亏损严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停、倒闭 ,使农信社债权悬空。租赁承包 ,债务留置。部分企业实行租赁承包经营 ,即以企业资产出租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宏观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行,曾经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乡镇企业目前存在诸多困难。乡镇企业要走出困境,实现"二次创业",根本出路在于转换机制,调整结构,提升素质。转换企业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实行民有民营,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在当前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受民间资本积累的限制和部分地方政府借改制甩包袱思想作祟,一些地方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逃废银行贷款现象,企业、银行、政府间矛盾较大。企业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不仅使银行存量资产风险加剧,刺激了银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有竞争,就会出现优胜劣汰,企业破产正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目前,随着各地企业改制的大规模展开,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宣布破产以逃避债务,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亟需关注。按破产清算程序,债权人的清偿在清算费用、支付企业职工欠付款项之后的第三顺序,  相似文献   

20.
高丽红 《理财》2003,(2):38-38
最近,审计人员对某市部分改制企业及运作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改制,企业做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困难,甩掉了一些多年沉积的债务包袱;并通过加强管理,建立起严格的内控制度,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但是,调查中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审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股份制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由1人兼任。部分企业领导人权力过于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