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阶段对于影视的改编已经成为影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影视的改编向来与文学传播存在很深的联系。对影视进行改编对于文学艺术自身具有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影视进行改编,不仅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同时还推动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影视改编的兴起,一些作家跟风地将作品与影视剧结合,使文学艺术的发展面临困境。因此,影视改编对于文学传播来说不仅存在积极影响,同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红楼梦》西班牙文重译本前后两版序言(李希凡原序和西方改编者新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序诠释情境及文本视域的差异,考察中西视域之矛盾、对话与融合在《红楼梦》西译本序言改编中的集中体现,探究西班牙作为译本传播的目的语语境对中国经典文学的接受态度,以期助力于中国文学西译事业。研究发现,改编后的序言保留了原序的大部分信息和社会性阐释视角,但更注重对曹雪芹个体生命历程的发掘,将小说的爱情主题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且特意渲染了小说的异域神秘感;改编者视域融入原序文本,主要体现在阶级政治视角解读的弱化、个体生命视角解读的引入以及读者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精神历来强调忧患感,即“忧世伤生”,这种忧患成为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入世思想理论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及后世文学影响深广。不管是《红楼梦》还是《围城》,透过作品的语言层,尽管它们的形象系列,思想命题,主题意向大相径庭,但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并表达到主题级的程度,塑造了孤独的多余人的形象,其中共同蕴涵着的文化精神,都表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同层面和发展着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4.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反映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尤其是曹雪芹通过王熙凤的个性化语言更加犀利地批判了上层社会的残忍和虚伪。作对她注入了无限心血,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出一个自私、冷酷、虚伪但又寓贬于褒的真实的、丰满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学史上一个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完全适应的不朽的艺术形象典型。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傲慢与偏见》被当今英国小说界评为世界十大小说之首,虽然两部小说的风格各异,但由于他们所描写的都是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运用的又都是现实主义手法,人物形象逼真如画,细腻感人,它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这些特色,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本文学巨著,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红楼梦》对创新教育也是很有启示的。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才情、痴性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普遍使用"酒"这一意象,作者借酒喻景喻人,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人物特征和家族社会背景,也为后人了解其中的酒文化提供了参考。酒文化极大丰富了《红楼梦》的社会内涵和人物形象,据此,论文将对《红楼梦》中的酒文化做出具体详细的分析,探索其中的酒文化奥秘、酒文化的艺术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根据翻译方法与模式对霍译本中的人名进行了总结:对译者的翻译技巧做了归纳.人名的翻译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分析了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失误与意义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作为思维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因此,隐喻翻译也要受到源域和目标域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性、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红楼梦》中的大量植物隐喻不仅刻画了人物的个性,映衬着她们的命运,还丰富了语言的表达,饱含民俗文化。《红楼梦》两大经典英译本在植物隐喻翻译方面各有得失。  相似文献   

10.
《苔丝》和《红楼梦》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演说的都是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以主人公爱的历程为主线,传达着历史转型时代人物丰富、活跃而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其间蕴涵着创作主体对人生的参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时代风貌的矛盾感情,并体现着同一悲剧根源意识。两部作品在内容主题和反映社会现实方式上不仅相似,而且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矛盾心理也是相似的,表现的都是人生似梦、如同过眼云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揭露封建统治者靡丽耗巨的土木营造;揭露其浮华消费的习陋陈俗;揭露其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堪称一部反对奢靡消费的檄文。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改编后的同名电影在叙事情境、叙述态度、叙述情节上有很大的不同。小说是以"我"这个采风者的角度来聆听主人公福贵的故事,叙述态度客观冷静,说明了人活着只是一种存在,不为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改编后的影片,用镜头的聚焦直观感性地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有意放大了时代背景,探讨了福贵一家死亡的原因与强大的政治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颂扬了生命的伟大。  相似文献   

13.
《楚辞》在汉代影响深远。汉赋脱胎于《楚辞》一体,汉代诗歌亦深受《楚辞》影响。骚体诗创作十分普遍,而对《楚辞》其他方面也有接受。本文试从汉代诗歌出发,从骚体诗的仿作、《楚辞》诗句的化用、《楚辞》意象的学习,以及浪漫主义风格与"骚怨"精神的继承等方面,浅论汉代的《楚辞》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学认为,文化因素给人们的交际带来很大障碍。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过程中,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使用了直译、直译加注、意译、释义法、拉丁语化、替代、音译和省略等译法。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其翻译工作无疑是浩大而艰巨的,即使是所占篇幅极小的章回目录的翻译也是颇值得讨论的。目前,《红楼梦》有几十种英译版本,其中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乃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这些译本分别代表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及在各自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文章从杨氏夫妇的译本对古典章回小说的目录翻译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其中有关于经济活动的描写,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的具体表现。小说中诸如规避风险、合理融资、节能开源、承包租赁、典当借贷等等具有现代经济理念的活动,不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的一个窗口,还能为今天的经济生活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荒原》在神话结构的运用中有一个极为相似的因素,即神话预言结构的使用,警幻仙姑和索梭斯特里斯太太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两部作品神话预言结构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这一相似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神话预言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富含江淮方言,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依据自建"《红楼梦》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及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为例,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红楼梦》江淮方言误译缘由。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女性观念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以往涉及女性的作品中,大多反映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封建压迫下不自由的精神状态。《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女性观念是相对进步的,并有着丰富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公认的伟大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作者曹雪芹在书中体现出的超越时代的进步女性观更令后人惊叹与崇敬,本文从对明清世俗女性观的审视出发,探讨了《红楼梦》女性观对明清世俗女性观的超越之处,并分析了其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