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我看电视剧《三国》,深深感叹:诸葛亮深得执行力管理之妙口阿!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仗,就是火烧博望坡,创造了以少胜多、大败十万曹兵的辉煌胜利,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蜀军中的指挥权威,以及他日后排兵布阵的规矩。对于诸葛亮来说,刚开始时是既无军功、又没资历,被众将领看作是一介“布衣草民”,要想指挥三军取得胜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规矩作为执行保障,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军事谋略和今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阳桀 《上海企业》2010,(4):101-101
诸葛亮以善于用人而见诸史册。《华阳国志》说他善用人,而贤土皆归,西土诚服,盛赞他“能尽时人之器用”。  相似文献   

3.
婕妤 《国土经济》2005,(3):12-15
说起治蜀名臣,我们不能不提列对蜀地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作出卓越贡献的文翁,不能不说说“文翁化蜀”。在部江堰博物馆陈列的历代治蜀名臣塑像中,文翁位梦珂第一,还茌诸葛亮之前。  相似文献   

4.
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赵凡撰写的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则与本文的题目有关了:“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对一代名相诸葛亮的评价极为中肯。诸葛亮后来治蜀,曾与法正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岐山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五丈原也以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6.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是后人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评价,常被用来作为奉献精神的写照。在我党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无数为人民事业鞠躬尽悴,死而后已的不朽人的,孔繁森则是新近被人们传颤的一位,孔繁森同志虽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许多事迹却留给我们了不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企业》2006,(6):27-27
剑门关 三国蜀相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经剑门而六出祁山。他见此处壁高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故在此依崖垒石砌门.建关设尉.从此有了“剑门关”之称。加之剑门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峭壁.有“天下雄关”之称。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诸葛亮打破常规思维的一种冒险举动。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从不冒险。但街亭失守后,出现了非常危险的情况:司马懿带领15万大军,兵临西城,而当时诸葛亮身边,已无一员大将,老弱残兵,不过2000多人。如何渡过难关?从不冒险的诸葛亮在此特殊情况下,冒了一个大险:城门大开,诸葛亮则于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结果司马懿疑有伏兵,退兵而去。这里诸葛亮采取的就是“超常规思维”,遵循的就是“例外原则”。假如当初诸葛亮不采取这种非常之策,纵令他有天大本事,也无法避免兵败城破的危险。而司马懿之所以失败。恐怕还是他受了常规思维的消极影响,用老眼光看新问题,用老经验处理新事情,结果上了大当。  相似文献   

9.
四川成都诸葛亮的武候词有一副对联。意思至今十分清楚。它是说,带兵之将如果不审时度势,那么宽严皆误。这就纠正了治军上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治军就是要“严”;另一种则认为要宽待部下。而诸葛亮认为如果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宽、严”都未必正确。我是非常赞成诸葛亮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统一全国,首先要定门后方。公元225年,他亲率大军安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联合各部落首领顽强对抗。诸葛亮擒住他后,亲去其缚,列位于帐,好言抚慰,以礼相待,给予鞍马,送其归寨。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擒住,却又轻易放回,众将都不理解,问曰:“何故放之?”诸葛亮笑曰:“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在诸葛亮的感召之下,孟获被七擒七纵,终于心悦诚服。南中人民为诸葛亮立祠享祭,呼之为“慈父”。  相似文献   

11.
原正气长留天地间候尧文“鞠躬尽悴,死而后已”是后人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评价,常被用来作为奏献精神的写照。在我党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无数为人民事业鞠躬尽悴,死而后已的不朽人的,孔繁森则是新近被人们传颂的一位.孔繁森同志虽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许多...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老幼皆知的历史人物。对于诸葛亮的出山立业,人们往往侧重于刘备的思贤若渴,而忽略了诸葛亮的自我宣传。孔明先生不但智慧过人,而且他的自我推销意识即使在今天也应该是先进的。请看他的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本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但……”云云。试想,如真象孔明先生所言,不求闻达于诸候,那何必还要“自比管仲、乐毅”,还要广泛地向他的友人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政治大计惹得刘备来“三顾茅庐”呢?看来,诸葛亮久怀出山报国之意,一直在伺机而动。那么他在出山之前一定会对天下诸候做过…  相似文献   

13.
1.“智借荆州”占领地。诸葛亮还未出山,就认识到拥有领地的重要性。赤壁大战后,他巧设计策,让张飞乘乱袭取了荆州。而刘备因为没有自己的地盘,只好向诸葛亮“借”取荆州。之后,刘备以此为根据地,乘机取得了西川与汉中等地,终于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可见,巧借他人地盘来开辟自己领地,进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蜀汉基业;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启示□孔令平田化雨卫东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安定社会,治理天下,他从立法入手,制定汉科(律)。并指出:“孙吴所以能制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执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明”、二是“严”。所谓“明”,一是表现他对各种...  相似文献   

16.
<正>李书福秉着"内圣外王"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得到了福特的认同和赞赏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诸葛亮带领军队到了南方的中部。听说有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  相似文献   

17.
蜀将马谡不听劝谏,违犯军纪,丢失街亭,败军折将,失地陷城,使蜀军战略受挫。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不得不挥泪将马谡斩首,以正军法,整饬三军。然而,诸葛亮决不到此为止,而大哭自己不听刘备之言,造成用人不当之过,自察自律,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照旧统督军马,惜军爱民,励兵讲武,法教将士,军威大振。此诸葛亮自律己过之举,深为后人赞叹。人云:古内今用,当明事理。当  相似文献   

18.
失街亭真相     
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做最后一搏,出兵伐魏。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已对自己的兵法套路掌握得差不多了,两人的智谋也不相上下,而且从军队力量看蜀军不占优势,这次北伐曹魏,所冒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19.
志当存高远     
邢志 《成功之路》2012,(7):21-23
近读陈文德所著的《诸葛亮全传》和周殿富所著的《诸葛亮武侯全传》,又联系诸葛亮经历,读解他的《诫子书》、《诫外甥书》,对他的“明志”之说有点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的家训《戒子》篇云:‘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位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精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去培养企业的人才?诸葛亮的家训给了我们以启示——节俭养其德明朝庄无臣有言:“有德之士,如夏日之前,冬日之炉,不求亲人而人自亲之。”可见德之于人是何等重要。在企业中,培养人才之德,方法多种多样,但诸葛亮的“俭以养德”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权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可见德的养成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