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C-D生产函数形式的有效劳动模型,测度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哈尔滨市为例,实证分析了有效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2001—2007年外来劳动力对哈尔滨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4.42%,产出的资本和有效劳动弹性之和为1.177。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6,(2):97-110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资源有效配置、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在就业保障体系缺失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有可能导致就业安全感下降、抑制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本文运用2000-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估计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构造相关指标,实证检验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劳动力流动对下一期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对本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就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在确立适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全面自由流动,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地区经济增长中的要素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培育某一地区经济增长点,本文提出全面、系统地对各种资源作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评价,确定最优的产业组合,制定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实现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与区际贸易变动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赵伟  李芬 《技术经济》2006,25(12):10-1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和广东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两省省际劳动力流动却显现出不同态势,主要表现在省际劳动力的流向、文化素质构成以及职业分布等方面。本文从两省经济开放路径的差异性入手,通过比较两省投资主体的差异、工业化模式的差异以及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分析促使劳动力流动的深层次因素,为两省劳动力流动的不同态势作合理地解释。  相似文献   

8.
董利红 《经济问题》2012,(2):40-42,73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且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采用东部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基于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提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可能存在四个命题,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推动率"两个指标,最后从区域递归视角针对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效应的强弱性与显著性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2000-2005年、2006-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率分别为0.84%、0.12%,远低于学界1.5%-1.72%的估算,即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弱正效应"而非"强正效应",而且这一效应会随地区差距的拉大而变得更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巴罗的收敛性分析框架来研究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增长差异问题,发现地区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推移逐渐下降,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经济增长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收敛迹象。在收敛过程中考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因素后,三个地区间的差距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倾向,与区域收入差距的状况及特征是完全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令北京有了全新的功能定位,提示这所城市的经济应当依靠人才来发展.本文选取2005至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拟合多元回归方程,发现有效劳动的贡献率要远远大于资本贡献率;同时在有效劳动贡献中,本市有效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为突出,建议像北京这样的大型一线城市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动因.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在当前备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学家的关注。从经济结构、经济波动、经济效率、城乡收入差距、资源利用几个方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工具,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2005年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列第一位,其经济结构优良、科技投入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能源利用效率高,经济增长方式正朝着集约化形式发展。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增长与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内在的联系.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农民工"通过"干中学"积累了知识,并在流动中使之产生了溢出效应,同时农民在社区中积累的社会资本在流动过程中依托特有的流动方式得以延伸,降低了农民获取工作的信息成本与在城市生存的交易费用."农民工"的非正规学习及其知识普及所导致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成为中国近3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劳动力流动带来了大量人力资本。文章建立了一个包含外商直接投资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探讨了经济达到平衡增长的条件,揭示了地区间经济增长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力流动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计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并分析8区域之间的产品流动系数。结果显示,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淑芳 《经济论坛》2009,(22):73-76
本文从直接贡献、间接贡献两个方面分析了内蒙古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建立双对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内蒙古GDP增长与银行信贷投入量和资本市场融资额的定量关系,得出信贷投入量与GDP增长高度相关,而股票市场筹资额对GDP影响并不显著且呈现负相关趋势的结论,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延边地区作为边疆近海区域,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但相对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延边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春杰 《生产力研究》2003,(4):127-128,132
在中国整个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 ,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分化日益突出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度转型进程、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区际差异 ;也即 ,制度是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论点 ,并针对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量化的角度研究了对外贸易对苏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对苏州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总量上和增量上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苏州市的对外经济贸易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对外贸易对苏州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大,而且对外贸易中进口贸易对苏州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20.
观察内蒙古近十年相关金融、经济数据,从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个层面入手,考察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表现。结论是在内蒙古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完全显著,并认为这是由金融自身发展不充分而造成,因此建议通过加强金融业的建设,提高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促进经济与金融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