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率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对寿险业务经营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利率对寿险业务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入手,通过对近年来广西寿险业务数据的实证分析,结合对部分寿险公司的实地凋研,探讨利率对不同类型寿险产品业务发展的影响程度,并对影晌利率作用机制的各种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寿险市场产品结构的实证分析(一)寿险市场产品结构定义与衡量 寿险市场产品结构即寿险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的不同类型产品的构成或比例关系,表现为消费者在保险消费过程中,购买了哪些保险产品,能够享受多少程度的保障。保险程度与一定主观感受有关,不易衡量,因此用寿险各险种的保费收入及在人寿保险中的占比衡量寿险产品结构。根据消费者保险需求层次不同,可以将寿险产品分为传统保障产品、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的产品两大类。本文主要考虑寿险内部其构成比例。  相似文献   

3.
产品结构失衡,偏离保障功能 我国寿险公司普遍采取以盲目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为中心的非理性经营模式,存在着保障功能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由于大力发展保费高的投资型产品和趸缴型产品,过度宣传寿险产品的投资功能,用短期投资回报来吸引客户购买,使产品结构呈现出短期业务多、趸缴业务占比大、保障型业务和长期业务占比不高的特点。2008年,我国寿险公司主营业务的70%以上都是新型寿险(新型寿险包括分红保险、万能寿险和投资连接保险等),意外险和健康险这两类主要的风险保障型业务仅占总保费的15.32%。即便在发达国家,传统保障型产品的份额在新型产品的挤占之下也保持在40%以上。新型寿险过于注重投资,保障功能弱化,使寿险公司的整体结构出现规模快速膨胀、结构配比不良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目前,寿险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难题,不少寿险公司的发展也遇到了困难,在此背景下,一些偏离"保险姓保"政策导向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表现不佳,且抗风险能力堪忧.回归"保障"能否改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而增强寿险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聚焦寿险公司业务保障属性强弱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采用"保险风险占比"指标来度量寿险公司业务的保障属性强弱,综合构建寿险公司绩效评价方式,选取61家寿险公司作为样本,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更换模型法和子样本回归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寿险公司业务的保障属性强会对其经营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寿险公司业务保障属性越强,其盈利能力越强,同时其经营稳健性越好,具体表现为该公司的投资风险、退保风险、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越低.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的监管政策建议和寿险公司经营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寿险的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寿险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和业务结构,减少了趸缴业务,增长期缴业务,导致总量增长放缓.保费趸缴是指一次性缴清所有保费.而期缴是指保费分期交付.其中期缴又包括年缴,限年缴,月缴.保费期缴不但有助于提高寿险公司内涵价值和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寿保险是一种处理生命周期不确定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产品结构受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利率、文化教育水平、个人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寿险产品结构存在结构失衡、偏离保障功能、产品创新能力低等问题,为此优化寿险产品结构,寿险公司应转变业务增长模式,树立科学的产品结构调整理念,提高产品营销能力,大力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正确引导和培育公众的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7.
产品结构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保险监管部门进行的2008~2009年的业务结构调整工作主基调是降低新型寿险业务占比,注重传统寿险和意健险的发展等人身险业务结构的优化,未涉及到非寿险与寿险占比日益失衡的现实。企业会计准则将原保险合同分为寿险和非寿险进行核算,但是实务中,保险业界和学术界很少谈及  相似文献   

8.
我国寿险业自恢复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保险和寿险的主要指标、地区分布、供给主体和寿险产品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9.
2004年7月底,中国保监会在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产品国际研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寿险投资型险种。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大力发展将会对我国非寿险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投资型非寿险的发展我们必须谨慎对待,仔细研究。但是,欧美等保险发达地区并没有开办此类业务,国际可供借鉴经验不多,而我国历史上也只有很短时期开办过投资型非寿险业务,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与此同时,投资型寿险发展势头迅猛,并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开展。有鉴于此,本文在将投资型非寿险产品与投资型寿险产品对比的基础上,借鉴投资型寿险产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发展的教训,分析发展非寿险投资型险种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寿险业由于风险保障功能产品少、分红类型的产品占比过高以及过分追求保险规模等原因,导致寿险保障功能发挥不够和社会信誉度不高等问题。寿险业要回归保障功能和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要做能够发挥寿险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风险保障业务,要调整业务结构和拓展电话网络渠道,大力开拓风险保障产品,做实做优寿险业务,切实提升寿险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1.
李开斌 《金融论坛》2004,9(5):56-61
本文分析了我国产险公司与银行在个险产品上的合作现状,研究了西方国家保险业发展的相关经验,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我国产险公司个险产品与银行对接的若干创新方向.主要包括:在产品相对简单的大型个险市场与银行网站和电话银行对接;与银行业务类似或互补或利用银行结算等功能对接的产品创新;与保护银行和消费者利益及建立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对接的产品创新;与银行追求高额利润和以"问题解决者"面貌出现的产品及金融服务创新;与银行卡及楼宇按揭客户等银行核心资源对接的分散业务的批发化创新;与保险交易的便利性对接的保单标准化组合化及卡式保单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非寿险业务保险风险最低资本要求为考察对象,研究了欧盟Solvency Ⅱ与中国C-ROSS的差异,并利用中国保险市场60家财险公司的经验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olvency Ⅱ和C-ROSS对中国财险公司保险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存在差异。对于拥有传统业务结构的财险公司,Solvency Ⅱ对保险风险最低资本要求更高,但是这种差距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缩小而减弱;对于以经营某些专业险种为主的财险公司,主营业务险种对两者差异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详细解释了Solvency Ⅱ与C-ROSS在非寿险保险风险最低资本计算上的异同,对C-ROSS下一步的修订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里程定价的车险产品不但可以通过合理反映被保险人的保险成本以体现保费收取的公平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具有有效缓解交通堵塞、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综合社会效益,目前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车险市场上一款流行的产品。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外车险按里程定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效益分析,并对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将为我国车险市场改革和产品结构升级提供启示,也为我国财险公司开发按里程定价的车险产品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以更加有利于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和非寿险公司的科学经营。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保险市场发展中存在经营理念落后、产品结构失衡、银保业务模式单一、高管人员缺乏监督、社会保险认知程度低、保险人才无序流动等问题,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构建了我国地区人身险和财产险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使用1996年~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重点采用动态系统GMM估计方法,检验人身险和财产险需求地区差异的动态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与人身保险需求相比,财产保险需求近年来的“习惯形成”特征更为显著,收入水平的增长更有利于加快当前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保险业并未纳入2012年“营改增”范围,但是我国现行保险业营业税制度滞后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随着“营改增”试点的进展,保险业进行增值税改革将是大势所趋.本文拟通过借鉴新西兰的反计还原法,设置我国非寿险业增值税制度,运用数据模拟分析“营改增”对非寿险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保费收入确认和准备金计量两个方面。由于绝大多数非寿险产品都能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保费收入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新准则对非寿险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准备金计量上。新准则要求非寿险公司运用"三要素法"计量准备金,这将使得非寿险公司的准备金计量方式、财务管理模式和利润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对非寿险公司产生近期与远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艳 《保险研究》2011,(4):36-42
保险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是中国保险业和保险会计准则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它的实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人们在对经济后果思考的同时,也对新准则的执行效力和是否能推动中国保险业持续与稳定发展表示担忧.本文首先归纳和总结非寿险业实施保险新会计准则的预期正面经济后果,其次探讨其实施新准则的预期负面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非寿险市场集中度加速下降,多极化竞争格局日趋明显。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入壁垒大幅下降带来的新的市场主体的增加,二是新兴股份制财险公司的超常规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