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内涵 ,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建立在将各种具体劳动抽象成单一同质劳动的基础上 ,价值量能以劳动时间作衡量尺度的前提下得出的。但实际上 ,从历史上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生产技术持续改进的结果 ,而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导致劳动强度或者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协调性的增加 ,这实际上必然会使得劳动的异质化 ,即抽象劳动的量发生变化 ,从而增进单位时间的价值量的创造。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论断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 ,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始终提供相同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无关。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本质关系。然而,随着商品经济阶段的发展,竞争使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后,在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范畴上,这一本质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不同现象。另外,伴随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出现的价值量的增加的事实,也使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虚假的不确定的现象。但是,现象都不能否定本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的视角转换,在价值层次上可以解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的同时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之结。通过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及其与“国民生产账户体系”统计范围存在的差异,说明价值总量与国民收入只能呈同方向变化而不可能严格相等,从而使“价值总量之谜”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广义价值论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部门内,个别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成正比的结论没有反映个别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对部门整体劳动生产力的影响,并把个别生产者的价值实现与价值决定混淆在一起。在两部门生产条件下,广义价值论认为:由于比较生产力高的部门广义价值大于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而比较生产力低的部门广义价值小于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因此广义价值与比较生产力成正比。由于这种大于、小于的比较不能反映成正比的本来意义,即比较生产力提高,广义价值必然提高,以此为基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都是似是而非的。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9,(5)
文章通过再学习、再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深刻理解进一步探讨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发现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和商品的价值量都是随社会平均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变化量。指出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是在社会状态和社会生产力不变的条件下才适用,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就不适用了。这一点早就被马克思认识到,并在多处提示过我们。只是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长期错误的理解,才断送了劳动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也造成了人们重"供求理论"而轻"价值理论"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 ,劳动的形式出现了巨大变化 :一是活劳动的存在形式由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二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得到深化 ,其外延也被拓展到流通劳动、科研劳动等领域 ;三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决定或影响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社会总劳动等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从量的角度来再认识劳动价值论,揭示其内在矛盾,为完善价值理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内 ,根据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基本规定和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正相关原理 ,揭示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 ,指出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广为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在相同时间创造更高价值的观点 ,误解了马克思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思想 ,使其陷入“循环证明”的困境。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 ,而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具体劳动 ;它不属于价值源泉的问题而是属于劳动力价值生产、再生产问题。科技劳动也不是创造高价值的劳动 ,而是创造高使用价值的劳动 ,不能以科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为依据来确定科技和管理人员获得多少报酬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问题的提出总产值(指社会总产值)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总产品的唯一的价值形式,但是,这无法解释总产值量的变动趋势同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价值量变化规律之间的矛盾。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商品价值的实体不过是疑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其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属于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化无关。生产力的提高尽管可以使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增多,但并不能够使之提供的价值量增加。由于总产值的变动趋势包含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其量不仅取决于社会所花费的劳动量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因社会分工所造成的这种重复计算次数的多少。社会分  相似文献   

11.
马艳  程恩富 《财经研究》2002,28(10):43-48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这一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作一新的创造性发展,认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反向运动的表述只是一种实际状态,而非全部状态,且不完全合适应纵向分析;强调就一般意义上讲,个别企业,同一部分或行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商品价值总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劳动复杂化和熟练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精神劳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精神劳动和脑力劳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也是既有同质性 ,又有差异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劳动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 ,既有有形产品 ,又有无形产品。精神劳动者 ,同样要通过各种形式交换其劳动所凝结的价值。精神产品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有其自身的特点。现代精神劳动具有独特的发展趋势 ,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现代精神劳动将成为社会生产劳动的主要形式 ,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传统剩余价值论的架构中,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只存在零和关系。本文试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论证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可能存在的正和关系。经历了有关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长期争论,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工人技能升级的长期趋势。这一点为我们运用"成正比"理论奠定了经验的前提。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在国内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本文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将其运用于分析以技术变革和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为基础的价值形成过程,并据以论述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正和关系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这种在不同层面存在的正和关系构成了相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抵销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论活劳动的价值量和劳动的价值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活劳动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活劳动的价值量区别于劳动力的价格,前者指劳动力的耗费量,后者指劳动者获得的报偿。活劳动的价值量是一切价值量活的源泉。物化劳动价值量是活劳动价值量物化形式的结晶。在劳动过程中,活劳动的价值量与消耗的物化劳动价值量共同形成劳动的价值量。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否认了活劳动的价值量,就否认了劳动的价值量,从而也就否认了劳动结果——商品或产品的价值量。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20,(1)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分析在商品价值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对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的混淆认识,是导致劳动价值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客观相脱离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厘清商品价值的计算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才能真正回归劳动价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说错误的理论根源在于,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其结果是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论的倒退。运用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原理,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包括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劳动消耗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任何因素,都可能使商品的价值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要在区分财富与价值、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劳动 ,对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增大的解释中才能予以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论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成“正比说”,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要厘清“变动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命题.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运用双重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逻辑关系的金钥匙,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本义整体劳动价值论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劳动价值论”研究采用的是“劳动人力耗费”单要素即含逻辑缺失的“劳动”概念 ,以耗费生活资料价值量 =耗费生活资料量 =劳动人力耗费量 =劳动创造价值量的效用与价值的等量观为逻辑起点进行自相矛盾的理论推演。而社会价值实则由人—物、智—体、供—需、生产—社会的本义全要素社会整体劳动创造的 ,是生产劳动人耗量 <劳动人力创造量 <劳动价值创造量的预期价值生产和需求现实价值认证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