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军 《东北之窗》2013,(17):92-92
还未走进归田居,远远望去,便被眼前这结构布局严谨、雕绘装饰精美、门楼斗拱重叠、照壁飞檐出角的建筑深深吸引住了。显然,这座归田居是严格按照丽江纳西民居而仿建的。走进去,但见庭院古雅秀美,建筑雕梁画栋,造型朴实生动,虽坐落于金州新区向应街道名日"土门子"的小山村,但那一派古色古香、错落有致、外拙内秀、玲珑精巧的建筑艺术却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2.
“日出江心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佳境,在丽江花园就可以观赏到。位于番禺南浦岛的丽江花园,四面清江丽水环绕,江水溶溶,绿水如带,公园内辟的人工湖,绿水莹莹,这里一年四季满目青翠,公园繁花似锦,争妍斗艳,鸥鸟翔集,渔歌互答,更有群楼庭院处处,车路、走廊连  相似文献   

3.
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之一,本文通过对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发展全域旅游的SWOT分析,以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格拉丹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格拉丹上村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和旅游开发现状,采取农户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格拉丹上村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丽江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创造了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奇迹".但近13年来,丽江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2003年4月,丽江新城大规模集中建设,新旧城区的规划失衡,矛盾渐趋激化,遗产开发的深层次矛盾已无法回避,直接威胁着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利用,未来20年,丽江告急!  相似文献   

5.
就这么出发了,带着一点点的神秘、一点点的期待、还有一点点的放纵。我逃出城市,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但,怎么也未科到我会对丽江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愫。丽江的风、丽江的雨、丽江的水、丽江的桥、丽江的纳西古乐、丽江的东巴文字、丽江的古朴凝重、丽江的委婉鬼魅、丽江的才子佳人、丽江的灯火阑珊……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6.
新闻     
丽江来蓉推广"大香格里拉圈"日前,旅游城市丽江在成都召开了旅游产品推介会。据透露,在日趋紧密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之下,目前,丽江正努力联合周边旅游景点,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据悉,为了推动区域成员间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丽江目前正开始着手联合四川稻城-亚丁、西藏昌都等多处景地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共同推动这一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丽江市旅游局副局长何贵林告诉记者,大香格里拉旅游圈预计将在今年9月形成,届时,游客将可以一次性游玩云南、四川以及西藏等多处景点,感受大香格里拉真正的魅力。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8月27…  相似文献   

7.
凝视是旅游体验中最根本的视觉特征,旅游凝视是一个多元互动参与的综合系统,伴随着旅游社会化的进程而建构.聚焦丽江大研古城旅游发展,通过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及东道主和游客双向凝视的视角,反思"主位"与"客位"双向凝视互动作用下的结果,为丽江大研古城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纳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文章探讨了两者关系,指出目前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结合特定民俗文化发展丽江古城旅游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提起泸沽湖会让人想起什么呢?通常想起的是云南高原清澈的湖泊、独特的摩梭民族风情、湖水湖畔的美丽景色和让人浮现的旅游向往。那么,在西部旅游开发如火如荼的今天,可能也有更多人开始关注,泸沽湖是怎样解决开发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泸沽湖近年摘取了"中国最美湖泊"、"中国十佳生态湖泊"、"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的荣誉桂冠时,同时也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成为西部旅游开发成功的典范。解析泸沽湖的成功之道,如欣赏泸沽湖的美丽一样有意义。本期《中国西部》聚焦丽江泸沽湖,解析丽江自觉保护泸沽湖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努力实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目标,探索出一条旅游型高原湖泊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新路。这是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丽江模式"之后,在实践中创造的又一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 是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 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 丽江,是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 荣获了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 同时也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丽江,既有古老的文明遗存,又有时尚多元的当代文化, 丽江的阳光、轻风、白云与穿城而过的小溪组成一个绝妙的诗意环境; 丽江,我愿意这样诗意地栖居; 丽江,因为那些不可忘却的记忆; 丽江,我不想走, 丽江,我还想来……  相似文献   

11.
白芸豆是丽江传统的豆科作物,近年来,随着白芸豆出口创汇的增加,丽江广大山区把白芸豆产品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丽江已成为省内芸豆出口的基地县之一。仅丽江黎明、鲁甸两乡年产量就达4000多吨。丽江芸豆主要产自丽江西部的太安、鲁甸、巨甸、黎明等高寒山区,由于水土好、无污染,丽江芸豆不但品  相似文献   

12.
“嘉和建材城已经成为了丽江的‘百万富翁培养基地’,100年后嘉和将成为百年老牌企业。”丽江嘉和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洪文兴如是说。丽江嘉和有限公司,是由福建籍青年洪文兴在丽江创办的私营企业,也是完完全全的丽江本土企业。历经十八年在丽江这个边陲小城的艰辛创业,公司已形成建材和家具市场经营管理,机电物资及办公自动化产品经销,民族旅游产品开发和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山海关古城开发的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打造"南有丽江,中有平遥,北有山海关"的旅游形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山海关古城开发的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打造"南有丽江,中有平遥,北有山海关"的旅游形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1月1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分析总结了“九五”期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丽江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要求丽江要强化创新、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努力把丽江建成世界级的精品旅游胜地和云南省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会议期间,李嘉廷、牛绍尧、黄炳生等在丽江地县领导的陪同下,分别深入四县农村、厂矿、旅游景区、施工工地,对我区农业、旅游、生物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调研,为制定丽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云南…  相似文献   

16.
凡能引发休闲情趣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事务及现象都属于休闲资源的范畴.丽江是兼有自然胜景、历史古迹、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集三项世界遗产于一身的旅游区,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丽江休闲旅游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休闲旅游成为了丽江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休闲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是丽江旅游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丽江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初探了休闲旅游资源与相关休闲活动的开发,与这些休闲活动带来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丽江分会场在省政府昆明国际旅游节指挥部和丽江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全区旅游行业干部职工团结奋斗,连续作战,除积极参加主会场各项活动外,还举办了旨在配合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的“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旅游节”,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表现在: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筹备工作卓有成效。2月18日,中共丽江地委办公室、丽江地区行署办公室向各县委、人民政府、地直各部、委、办、处、局下发了“关于成立’2000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旅游节组委会的通知”,成立了组委会。中共丽江地委段增庆书记任组委会名誉主任,…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云南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浓厚的历史人文风情而成为热点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也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部分城市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合理科学的城市景观管理,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相较于发达地区城市而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多有历史景观和特色文化得以保留,其城市景观也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本文分析了城市景观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和丽江古城景观的特点,指出丽江古城景观特点应该是丽江整座城市景观应具备的灵魂,进而从城市管理实际出发,研究如何保护并发扬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景观特点,以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禅境理念是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比较重视的范畴。在现代的设计手法中,往往是外在的设计,却流失了思想内涵和精神文化的意义。本文通过以"禅境景观"围绕庭院空间设计,结合自然山水的意境,在庭院之间强化禅境的设计,让人与自然生态保持和谐,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得到延续,可充分吸收我国传统禅意园林的特点构建别具一格的禅式庭院。禅境景观与设计结合不仅增加审美艺术,培养艺术情操,对现代设计设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含之 《魅力中国》2014,(3):330-330
本文通过“改土归流”后清代流官政府对丽江进行的一系列的根据中原模式的改造来分析中原文化入驻丽江带来的变化。明代时由于丽江处于“茶马古道”枢纽的特殊位置,中原文化的渗入只是通过贸易的方式。清代流官的进入丽江进行了中原文化的输入,从而带来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