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外化和表现形式。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大量涌现,恶化了城市文明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社会的冲击日益加剧;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等。当务之急是全面建构针对这种现象的规制体系,即全面建构现代流浪乞讨救助政策体系;整合现代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机构资源;突破限制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资金瓶颈;创新对流浪乞讨的救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白凯 《魅力中国》2014,(12):10-11
时下乞丐的团体十分复杂,而复杂的构成慢慢的将流浪乞讨、恶性乞讨成为乞讨的主要方式,职业化乞讨更是成为乞讨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在基本消灭贫困的背景下,乞讨行为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严重,乞讨慢慢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一块儿心病,乞讨现象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就变得很重要。本文试图从乞讨现象的消极影响入手,探讨流浪乞讨行为的社会救助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后,国务院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随后,苏州、南京、北京等各大城市纷纷设立"禁乞区",引起了社会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侵犯了乞丐的乞讨权乃至生存权,有违宪的嫌疑。但笔者认为,乞讨权并不是一项权利,而仅仅是一种自由。当今社会乞丐越来越向职业化、组织化和犯罪化方向发展,真正的乞丐越来越少。但无论真乞丐还是假乞丐,他们都是现代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设立"禁乞区"只是一个临时性办法。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职业技能的培训。还要严惩职业乞丐,反对这种好逸恶劳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现行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社会救助及其政府的管制政策上,其个体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城市适应性却收到受到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未能实现与城市社会的同构,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及自身对城市的适应感较差,处于城市的边缘化状态.通过深度访谈归结出自我意识、个人资本、社会控制、物质资本和制度执行5个范畴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城市适应性存在显著影响,这5个范畴又可归结为内驱控制和情境刺激,它们影响流浪乞讨人员城市适应性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在它们影响方式和路径不一致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的实施路径,即社会工作介入中的个案工作法.  相似文献   

5.
孙琪 《改革与开放》2017,(18):73-74
公民生存权及其实现方式的确认和保障,是我国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城市地铁内的流浪乞讨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权的保障与公共利益的实现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法制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对地铁内乞讨行为进行的理论与现实分析表明,针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涉及公民权利与政府法治精神,政府主体必须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6.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81号国务院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实施了21年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虽然只有四字之差,但这是我国城市管理政策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福音。这四字之差,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此喝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立法难而执法更难。好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文件和口头上,好事一定要办好,才能起到法律的效力。我们特别关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从农村进城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农民,他们是我们的农民兄弟,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和牺牲;二是没有农民兄弟身份的转化和介入,没有人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今天,人口的流动是一种常态,不流动才是一种非常态,人口不仅在中国流动,有条件的已走出国门。在全国,大约有一亿二千多万流动人口。对流动人口的人文关怀和严格管理是统一的。我们相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城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乞讨问题的多视角研究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孝明 《改革与战略》2006,(11):104-105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在中国引起了关注。本文分析了乞讨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并提出了解决城市流浪乞讨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8.
微博热词     
《中国经济周刊》2011,(7):76-77
在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等的倡议下,微博上解救乞讨儿童的大行动不断升温。郑渊洁:中国法律不禁止乞讨,但禁止儿童乞讨。《刑法》第262条设有"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相似文献   

9.
今日求乞者     
在《福尔摩斯探案集》里.读到过有关富翁乞讨或说因乞讨成为富翁的故事.一时被深深地震撼.一个已经成为富翁却仍坚持放弃尊严.每天去做最底层的乞讨者.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要用单纯的金钱诱惑去解释这种现象.我以为太过简单了。  相似文献   

10.
微博热词     
《中国经济快讯》2011,(7):76-77
在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等的倡议下,微博上解救乞讨儿童的大行动不断升温。郑渊洁:中国法律不禁止乞讨,但禁止儿童乞讨。《刑法》第262条设有"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该罪名最高判7年并处罚金。见到儿童乞讨,请立即掏出手机拨打110报警。对于刑事犯罪报警,警察必须出警并制止犯罪。如不出警。请投诉警察。  相似文献   

11.
李闲 《黑河学刊》2012,(7):76-77,9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37条规定了表演者的义务。通过对该法条规定的解读。研究当今社会卖艺乞讨行为是否在《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内。根据调研结果,从法律视角了解公众对卖艺乞讨行为的认知度。对于这种普遍被漠视的处在著作权保护边缘的行为,应当如何具体运用法律来规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关于北京的某种场合是否应该禁止乞讨人员乞讨的立法问题,引起了较广泛的争议,最后结果,是反禁乞一方取得了认可。说起来,也很容易理解,第一,该不该禁乞,完全是个新问题,到底应怎么看,人们一时想不清。按过去的“传统办法”,政府说了算,说  相似文献   

13.
在田野里的小路上,在乡村的小路上,急急走着一位中年妇女,脚沉沉地,心重重的,她是吉水县县长杜九香。水田乡是吉水县的一个特困  相似文献   

14.
增能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强调为服务对象赋权.作为一个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透过直接或间接服务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增能视角下,社工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受助对象自身能力提升及社会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流浪乞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口涌入城市,客观上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如何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其基本需要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对个体主观支持网络、客观支持网络和对社会支持网络利用程度的关注,在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研究上具有其独有视角,可从根本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离东兴口岸出入境人员通道口仅几十米的路旁,散落着十几个小摊。一张折叠桌,一只小马扎,一个计算器,是摊位上的全部家当。一群头戴尖斗笠,身背小挎包的中年妇女正坐在摊位前,桌上放着几张越南盾纸币.眼神徘徊在来往的游客身上,逢人便迎着笑脸不停地问:“换钱吗?越南盾要吗?”这样的一一人小摊,就是曾在中越贸易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地摊银行”,而这群皮肤黝黑的中年妇女,就是“地摊银行家”。  相似文献   

17.
每月领着19.5元的工资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五年乞讨8万元,为的是建一所像样的学校。一个个常人难以置信但又实实在在的故事,发生在一位“编外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18.
流浪少年     
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奔逃,一群追赶喊打的人在怒吼,无数暴雨般的拳脚在飞舞——这是我们的城市中常见的“风景”,被殴打者是那些行窃的少年。他们因不幸的家庭而出走,成为最弱小无助的流浪者,先是乞讨,乞讨不着便小偷小摸,没有人身安全,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他们生活在课堂之外,在纯真的游戏之外,然而他们和正常的少年儿童一样,渴望着爸爸妈妈的爱……  相似文献   

19.
《西部人》2004,(6):22-24
网络乞讨源于美国,一个美国女子靠网络乞讨收集资金偿还债务的传奇故事,让国内心有灵犀的网民心神往之。他们用第一人称写下一些难辨真假的悲惨故事,用群发软件将这些故事发送到成千上万个陌生人的电子邮箱中,请求给予经济支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回复,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不来学跳舞,我们中年妇女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可以做。"中年、家庭,是挂在杨建红嘴边最常见的两个词,现在又多了一个:跳舞。作为宁波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杨建红这一年的生活,被舞蹈刷新。尽管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小学习舞蹈,但杨建红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走进舞蹈房,随着音乐快乐起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