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念 《中外企业家》2013,(2S):251-25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在详细地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两个必然"的著名理论),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原理我们正确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真正做到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这是“四个如何认识”中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垂而不死”现象的粗浅看法。必须正确认识和冷静对待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理论提出150多年来,“两个主义”和两种制度在理论上的交锋和实践上的较量从未停止过。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些革命导师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突出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借助资本拓展来控制着世界市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导扮演着“编剧”和“导演”的主导角色,一步步朝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迈进。而社会主义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种实践的反差势必使人们产生一种疑问:“两个必然”还灵不灵?对待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冷静对待。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资本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马克思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背景是十九世纪中期,跟现在的社会条件大不相同。当时,还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榨...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挫折,处于低潮的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不到一年时间里纷纷解体。而以美国、西欧日本为代表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没有灭亡,而且经济稳步发展,国内矛盾日趋缓和,管理程度得到认可,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对这种情况,有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下简称“两个必然”理论)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所处的年代提出这一理论是否科学,还适用于当代社会主义吗?还认为资本主义既是腐朽的、垂死的,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灭亡,对资本主义本质究竟应该怎么认识,对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还是不可抗拒的吗?对“两个必然”的理论缺乏科学的认识,因而造成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反复,就会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模糊,不同程度地动摇了自己的信心和信念。因此,如何加深对“两个必然”理论的学习理解,澄清模糊认识,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当前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体会,并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理论观、政治观、思想观、价值观、道德观.这些属于上层建筑部分的文化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发育、发展将逐渐成熟,形成一种为社会全体成员所接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但是,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既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具有共同性,例如都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制约和作用;又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差别,其主要差别在于它要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因此,在由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引起的观念更新也必然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逻辑的必然 历史的必然 现实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是指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的原理,对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以及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后,做出了以下结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二卷)这段话在我国80年代及其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不被引用,1992年以后,这段话开始见诸报端,笔者对这段话中多次出现的“私有制”以及“个人”和“个人所有制”,甚有迷惑;特别是对最后那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更是不得要领。所谓“重新建立”的应是原来诮的,可重新建立的是“个人所有制”,而原来就有的却是“私有制”。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如果二者不是同一个含义,又何来“重新建立”?如果二者同一个含义,那又何必使用两个词汇?这些疑问 索绕心头多年,直到最近看到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方有所领悟,但仍不敢全部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准确的。因此,将拙见成文,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列宁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主要在《资本论》中完整地表述出来。它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革命和建设能否取得胜利,主要取决于党所遵循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是否符合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通过学习《资本论》,使我们基本上认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所取代等一系列问题,从资本主义这一反面加深认识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庄永南 《四川会计》2001,(12):11-12
企业的“隐藏价值”———智力资本1993年,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生产力一、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在这一改变的推动下,西方以工业社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将转向以知识社会为特征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比工业经济形态更高的经济———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正以其巨大的活力迅速成为新世纪经济形态的主流。在这一经济形态下,知识被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被认识,直接导致了高知识含量的企业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净值。两者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但就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的实质来说,却是反映了任何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产品必须同社会对它们的需要相协调的一般规律,它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盈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地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从七十年代我国引进国外的价值工程以来,全国各地推广,应  相似文献   

11.
战胜全球金融危机曙光已现,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大量存在,对危机教训的汲取还在深入。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揭示出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规律迄今160年的历程中,爆发了两次(1929年、2008年)由美国引发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危机,两次危机所导致的生产衰退、消费萎缩、工人失业,无不表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仍在起作用,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紧解决好社会分配问题;更深刻地认识自由资本主义的利己本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城市发展内在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规律和机制。规律是大城市发展中普遍、反复出现的现象。机制是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内在原因。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蕴藏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传统中。一、政治体制与大城市发展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说,国家通过有计划的市场机制及其作用,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因此,政治中心城市必然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在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3.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跟出头的鸟儿易遭枪打、外露的椽子率先烂掉一样,秀林之木必然遭遇更多的风雨洗礼而“英年早逝”。睿智的古人把这个规律引入人类社会,久经检验竟然也颠扑不破。赵忠祥是伴随新中国电视事业成长起来的优  相似文献   

14.
王艾丽 《活力》2005,(11):89-89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设想,是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完全一致的。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为“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会腐烂……但究竟不可避免地被消灭”。“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所准备起来的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共财产,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所以在这一时期,列宁认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在对待小生产者和小私有制的问题上,列宁认为要消灭个体经济和小私有制.因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从一方面讲,列宁是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的。但另一方面.列宁还考虑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认为“理论与实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从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和在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决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5.
马恩经典作家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是与两个等式相联系的 ,即 ,资本主义 =私有制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公有制 =计划经济 ,而邓小平理论则对这两个等式作了实质性的修改。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 2 0年的实践 ,社会主义可以用这一等式表述 :社会主义 =混合经济 +社会公正 +社会所有。混合经济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 ,它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有机结合 ,包含有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和内容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离开了社会公正 ,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社会公正包括公平的价值观和高度的民主政治 ;社会所有是社会公正的基础 ,也是社会主义的基础 ,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个人积累的财富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所有 ,社会每个成员可以充分享受社会财富的积累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生产资料以个人所有的集合体形式出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正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上述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三个规律”与“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继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后,又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即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界曾热烈讨论过国家在“型塑社会”(Society—Shaping)上的角色问题,而它的核心乃是“大资本主义”(Giantism)或“小资本主义”(Small Caplfalism)哪一种比较好。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地理大发现的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也需要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两大原因共同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而西方传教士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分配是联结生产与 消费的中间环节,不同 的分配方式对生产者行 为和消费行为必然会产 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给 宏观经济带来不同的效 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分配方式应该而且必 须能够满足发展生产力 的要求,同时兼顾社会 公平,以利于社会主义 实现人的价值的不断提 高,走出马克思所说的 “资本的增加就是无产阶 级即工人阶级的增加” 的循环。 古典资本主义收入 分配理论大多继承了萨 伊的观点,认为收入分 配的规律只能是资本家 得到利润、工人得到工 资、土地所有者得到地 租,这就是著名的“三位 一体”公式。由于工人阶 级力量不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在苏俄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双重影响下,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为适应国民党专政统治的现实需要,中国出现了“统制经济”的思潮,刘大钧的“统制经济”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刘大钧的“统制经济”思想应分为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时期,前期以统制国内贸易理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