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财经》2014,(1):168-169
中国的经济建设业已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应该迎来一个正本清源、融会贯通的新局面。众所周知,在应对西方殖民侵略、追赶西方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历史实践中,中国人以壮士断腕之勇,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转而以西方文化作为立国之本。这种选择一度有利于中国在西方控制的国际社会谋求生存空间,有利于中国在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中谋求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有企业的发展从“凯恩斯革命”大量国有化的兴盛时代,到出现私有化浪潮的国有企业衰退,发生这样的变革有其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文就西方国有企业的变革及支撑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背后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知道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各国的国有管理体制,我们要从中国实情出发,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的文化,达到企业或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吕 《魅力中国》2010,(11):50-51
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西方婚礼文化及其起源,以及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等方面产生的不同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贞辉 《魅力中国》2009,(20):103-104
我国有着自己古老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取的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闫虹 《新西部(上)》2012,(10):133-134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正义观和西方历史上的正义观,探讨了中西方正义观的差异。指出中西方正义观于起初有着一定的共性,但他们在发展中却由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征。西方的正义与法走到了一起,而中国的正义则一直与道德为伴。西方很早就将正义观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学等领域,使正义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运用性。  相似文献   

6.
蒋兆凤 《黑河学刊》2012,(10):41-4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加,中西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并且这些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从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阐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研究了由于东西方人类哲学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东西方在社会保障理念、制度、实践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并据此进行了文化思辩对比,提出社会保障的文化重建与反思的观点,社会保障制度应该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融合过程的发展,借鉴西方基督教文化发展经济与科技,发扬中国儒家文化发展社会与道德,依此重建社会保障的新理念,新制度。  相似文献   

8.
16世纪末到17世纪,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将西方文化带人了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围绕着这一时期,两种独立发展起来的不同文化首次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上显露出巨大差异。著名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及其著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集中体现了上述这种差异。作者通过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对彼此言行所进行评述的展示,精辟地论述了中西方文明首次对话中所发生的冲突,所遇到的困难,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这其中谢和耐提出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尤为值得我们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得了成功。他的传教策略是把基督教的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融合,找出两家的相通之处,成功地进行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利玛窦首先熟悉中国的文化,从心理上感化中国人,融合两种不同的观念,使基督教中国化,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玛窦的传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交流,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学习,代表了不同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让中国休闲文化走出去,让中国休闲产品和休闲企业走出去,从而实现传播中国文化和文化强国的目的,抵御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左芳  吉丽霞 《魅力中国》2010,(26):236-236
“给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等等中翻译了中国儒家经典,将“仁爱”、“礼让”、“和平”等儒家思想成功地输入到西方文化,挑战了当时被西方人丑化了的东方形象。  相似文献   

12.
西方小说在中国的每一次电影改编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语境密切相关。这种跨文化语境的演变,是中西方文化对峙、妥协与交流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促使改编者参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变,以符合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亦即跨文化改编中常见的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现象。研究早期的跨文化改编现象对我们理解中国早期电影生产和创作状况、中国早期电影与外来文化的交往状态、中国早期电影的价值意义以及电影改编理论的自身拓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交融地带的中国文人,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与炽烈的西方欧美文学的碰撞和交流,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在英国期间,徐志摩有幸直接接触到了哈代、罗素、雪莱、狄更斯等等知名诗人和学者,这不仅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人生道路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的“柔性”文化催生了东方的人本管理思想,而西方的视人为“工具”的文化特征孕育了科学、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就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两种文化下的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旭东 《魅力中国》2011,(11):235-235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效法西方管理,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实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企业的发展需要。重拾中国传统文化,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当前中国企业要突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首先,结合中国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其次,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第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只有充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发挥中国式管理的魅力,中国的企业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刁豪亮 《魅力中国》2013,(14):76-7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中国电影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坚持和提升中华文化的特质,科学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这才是中国电影与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辛洁 《魅力中国》2013,(25):109-10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国人奋发图强的奋斗史。一些爱国人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庞薰栗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到西方留学学画,通过对欧洲不同画派的学习与研究,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走出了一条自己中庸的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8.
《浙江经济》2007,(19):3-3
人类文明是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步展开和代代延续、积累、扩张而逐步形威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威部分,亦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尽管中国和西方社会都具有悠长而丰富的信用文化,但彼此不同的社会历史演进路径和各具特色的文化理念,决定或影响着中西方信用文化发展的不同延伸方向和历史进度。在中国,以渐变性创新方式逐步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相对一贯性,中国的社会信用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视角的研究不断升温,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大都注重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中国化中的作用,西方文化的作用很少涉及。先行的中国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先接触的是西方文化,经过器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历程后才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说明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助推作用。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西方文化背景是必要的,可以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也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朱天济 《老区建设》2013,(24):34-35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人文的论述,简要概括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科技人文价值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